卢挚
沙三伴哥来嗏!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刺塔,碌轴上淹着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
这首曲所写,是田家生活的一个剪影:两位农家少年,一个叫沙三,一个叫伴哥,刚刚从河里捞虾回来,两条腿上还沾满了青泥。他们来到了太公的庄上,在绿阴掩映的杨柳树下,撞开西瓜,大吃一顿。另外一位少年小二哥,因为吃不到西瓜,躺在碌碡上,口水直流。附近,是一望碧绿的田野。
描写人物的生动,是这首曲的最大特点。三个人物,可以分为互有联系的两组:一组是两个捞虾的少年,作者只描写了他们的“两腿青泥”和大吃西瓜,这是刚捞完虾回来时最富有特征性的形态、动作。农家少年,两腿沾满了泥巴是习以为常的,何况他们刚刚捞完了虾。一句“两腿青泥”,给读者扑面吹来了一股泥土气息,乡村情调十分浓郁。他们刚捞完虾,又热又渴,于是坐在杨柳阴下磕破西瓜而食。这场景也带有农村的特点。另外一组是一个躺在碌碡(“碌轴”即碌碡,是用来滚压土地、碾脱谷粒的大石滚)上的少年,他口水横流、不顾碌碡的肮脏而躺在上面的样子,令人觉得可笑。无论那种吃不到西瓜的馋嘴心理,还是由这种心理支配的外在动作表现,都富于农村少年特征,很有滑稽感、戏剧性。作者抓住了他这一瞬间的神态,因而人物就显得栩栩如生。有人将“昔涎刺塔”解作水淋淋的样子,则小二哥也是与前二人一起从水中捞虾而回,似也可通。
语言的生动活泼,又是一个特点。作者运用了农村日常的口语,使曲子的乡土气息十分浓厚。曲中的三个人物:沙三、伴哥、小二哥,都是当时北方农村小孩的一般称呼,“沙三伴哥来嗏”的语调,也给人以与众不同的印象。这个“嗏”字,是口语中的语气词,除了曲中使用以外,是不见于诗词文辞中的。“沙三”、“伴哥”这样的名字,配以“来嗏”这样的声口,就显露出十足的农村情味。
曲子写两位捞虾的农村少年撞击西瓜的动作,用了一个“磕”字,这是相当精彩的。它把两个少年迫不及待地要吃西瓜的心情与马虎、随便的生活习惯活画出来了。描写小二哥的语言,更为生动、形象。“昔涎剌塔”,是元代的民间口语,大体是指口中流涎、身体邋遢的模样。这个词语在书面语言中非常少见,因而给人以一种新鲜感。农村的孩子,往往身体较瘦,肚子凸起,像个琵琶,因此“碌轴上淹着个琵琶”这一句的描写,把这个农村少年的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来了。纵观全曲,我们可以这样说,这首小令的人物之所以写得生动,和它语言的生动是分不开的。
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是这首曲的第三个特点。“太公庄上,杨柳阴中”,这是典型的村庄环境。曲中的三个人物,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活动,所以他们的一举一动,就显得十分可信,十分真实。在写完人物的姿态以后,作者还宕开一笔,去描写广阔的田野:“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这不但扩大了读者的视野,也丰富了画面的色彩。荞麦开花,田野里一片白色或淡红色,与碧油油的绿色相映成趣,真是好看极了。这样,作品的农村生活气息就显得更加浓厚,人物活动的环境也就更为典型了。
人物的滑稽可爱与景物的富有生机,两者相互结合产生的宁静和谐感,使作者在结束处不禁发出了赞叹:“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无是无非”在这儿不是无善恶观念,而是没有是非纠葛之意。就整个农村来说,这当然有点美化;但从这首曲表现的意境来看,也还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