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伐檀》原文及讲解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经》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让我们打开中国最古老的诗卷,拂去岁月的风尘,倾听一下那历史的回音壁上传来的遥远的号子声。你听,在河边,在树林里,一群奴隶正在辛勤地砍伐着坚硬的檀木,一下又一下,没有止境,没有欢乐,鞭影在眼前飘过,他们齐声低沉地哼着:伐檀哟伐檀。那声音带着原始与蛮荒,带着希冀与愤怒。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诗歌在这里产生,苦闷在这里宣泄,反抗意识在这里成熟。这就是《诗经·魏风》中的《伐檀》篇。

《伐檀》这首诗分为三章,每章九句,三章之间,回环重迭,有变化地反复,体现了劳动歌谣质朴单纯的特点。我们先看看第一章:“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坎坎”是象声词,檀木质地十分坚硬,斧子落下去发出沉重的“坎坎”声。“干”是河岸,树干砍倒后还要拖到岸边。河水清清,风行水面,吹起阵阵涟猗。或许在清清的河水里,奴隶们照见了自己憔悴悲伤的面容,照见了身上累累鞭痕,还有那穷凶极恶的监工、脑满肠肥的贵族“君子”,好象是清风吹醒了心中朦胧的平等意识,河水洗去了浑浊的天命思想,奴隶们突然想到了:为什么,有的人面对黄土,背负青天,暑气蒸体,寒风刺骨,在贫瘠的土地上耕种、收获,打下的粮食却没自己的份,有的人不稼不穑,不耕不种,却坐享其成。有的人冒着生命危险,设陷阱,打埋伏,甚至流血牺牲,而猎获的野兽却要交纳充公,有的人四体不勤,不狩不猎,院子里却挂满了猎物。现实教育了这一群伐木者,生活唤醒了奴隶们的平等思想,他们唱出了奴隶阶级的共同疑问。不要小看了这几句朴素的诗,它代表了那个时代最进步的声音。不要忘记,当时,一般的奴隶还处在愚昧的神权思想控制下,脱不了奴隶主贵族散布的天命思想的枷锁,而在魏国,在一条河边,有一群伐木工却想到了人间的不平,观察到了社会分配的畸形状态,而且首先发出了愤怒的质问。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虽然,它还夹杂着重重的叹息。虽然,它还裹着怀疑的外衣。但,犹如清风吹散迷雾,它展示的是一个新的进程。有如星星之火,它将燃起奴隶反抗的熊熊烈火。这几句包含的容量很大,它通过质问,巧妙地引出奴隶们各种艰辛劳动的图景,以及生活中的种种不公,这样,就由眼前的伐木延伸到日常的耕种狩猎中,时间和空间不再限于伐木场,表现了更广阔的背景。如果说以上是“热骂”,下面又来了两句“冷嘲”:“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那些贵族,可不是白吃饭的。其实,他们正是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假如说他们吃了饭还干点什么的话,那就是,想着如何更多地盘剥鞭打叱骂奴隶。以“冷眼”写“热肠”,以反诘的感慨来表现肯定的指斥,诗的结构随感情的起伏而变化,表现了较成熟的技巧。

第二章和第三章也是九句,形式基本与第一章相同,用的是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手法,但有两点应当指出:第一,通过换字,不仅起到了押韵的作用,又显示了劳动程序的变化,如第一章说的是“伐檀”,第二章就写到“伐辐”,即把檀木加工成车轮中的辐条,第三章说到“伐轮”,即将各种零件装成车轮。在这种劳动工序的自然推进中,又显示出奴隶们的活儿一桩桩,一件件,没有止息,生命就耗费在这“坎坎”的敲打声中了。第二,感情逐步深化,揭露逐步深入。从前往后,奴隶主的榨取由“三百廛”到“三百亿”,由“三百亿”到“三百囷”,搜括猎物也由“悬貆”而“悬特”而“悬鹑”,不论大小,愈求愈精。这样,步步推进,愤怒责问和尖锐嘲讽的感情色彩也就愈来愈重。

诗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在阶级社会中,究竟谁养活谁?剥削的概念是什么?奴隶们是怎么觉醒的?这一系列问题在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那里也许要花费很多篇幅才能说清,而《伐檀》这首诗,几十个字就十分鲜明地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解答,充分体现了诗歌高度概括和形象鲜明的特征。这首诗从“坎坎伐檀”写起,既是“赋”——写的眼前实景,也是“兴”——兴起后文沉重的叹息和疑问。诗采用了一般劳动歌谣的反复咏唱的质朴形式,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我们会感到,历史那么遥远,又是那么切近。另外,这首诗在简朴的形式中,透露出深刻的思想光辉,十分可贵,犹如璞玉浑金,越是古朴,越是动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