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翚·汴京纪事二十首(其一)》全诗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刘子翚·汴京纪事二十首(其一)》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刘子翚

帝城王气杂妖氛,胡虏何知屡易君。

犹有太平遗老在,时时洒泪向南云。

 

刘子翚《屏山集》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那些愤慨国事的作品。《汴京纪事二十首》写于靖康之变以后。国都失守、国土破碎的深哀巨痛,使作者的笔触变得凝重、深沉而又犀利。这一组七言绝句不仅集中反映了作者感时忧国的思想感情,而且犹如一幅五光十色的历史画轴,以靖康之变为轴心,展现了发生于汴京的众多历史事件的风貌。

本篇为《汴京纪事二十首》中的开卷之作,着重表现汴京(今河南开封)失守、二帝被掳后,遗民怀念故国、渴望光复的痛苦。首句写金人占领汴京。“帝城”,即汴京。“王气”,指象征帝王运数的祥瑞之气。古人认为王气的聚散与国运的盛衰密切相关。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有“金陵王气黯然收”句,许浑《金陵怀古》诗亦有“玉树歌残王气终”句。“杂妖氛”,是喻指金人入犯。这一句隐含着作者对国运衰颓的深切叹惋和对金人入犯的强烈愤懑。次句是说金人不懂得“忠君爱国”的道理,因而并不在乎频繁地更换皇帝。“胡虏”,是对金人的蔑称。靖康二年(1127),徽宗、钦宗被掳北行,金人立张邦昌为楚帝;后至建炎四年(1130),金人重行占领汴京,复立刘豫为齐帝。“屡易君”,指此。从表面上看,这一句意在指斥金人不知礼义,其实,统全诗而观之,这里对金人的指斥不过是为下文揭示诗的主旨所作的一种铺垫——作者意在以不谙礼义的金人作为深明礼义的北宋遗民的反衬。所以,三、四两句便掉转笔锋,表现北宋遗民铭心刻骨的故国之思。“太平遗老”,即北宋遗民。“南云”,借指南宋。那些在金人统治下的北宋遗民,自幼读圣贤之书,把国家社稷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而,他们怀着莫大的痛苦,无时不在盼望南宋统治者挥师北伐,使京都早日得以光复。这里,“时时”,写其痛苦和盼望之久;“洒泪”,写其痛苦和盼望之深;“向南云”,则写其痛苦和盼望之专。相形之下,不仅“何知屡易君”的金人显得粗俗,而且但求苟安,不图恢复的南宋统治者也显得那样昏庸——作者正是想通过对北宋遗民行为的描写,揭露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图振作。

这首诗之所以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除了应归功于对比、反衬手法的成功运用外,作者善于塑造典型的形象,也是原因之一。“时时洒泪向南云”一句,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将北宋遗民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作干巴巴的描述,即便笔墨十倍于此,也难以收到同样的艺术效果。后来,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中“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二句,虽然很难说是自刘诗脱胎而来,但化用其意的痕迹却殊为明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