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全诗阅读答案|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苏轼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

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

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吞江天。

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

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

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此诗题下自注云:“王晋卿画。”王诜(1037—1093),字晋卿,太 原人,居开封,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之后(见《宋史·王全斌传·附 传》)。妻英宗之女蜀国长公主,官驸马都尉。虽为贵戚,却远声色 而爱文艺,与诗人画家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交好。作宝绘堂于私第 之东,收藏颇富,苏轼为作记。善诗词、书法,尤以工山水画著名。 好写江上云山、幽谷寒林与平远风景,用李成皴法,也有金碧设色。 兼善墨竹,学文同。据苏诗查注:这首诗另有苏轼墨迹流传,其后有 “元祐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子瞻书”十三字。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云:“起段以写为叙,写得入妙而笔势 又高,气又遒,神又王(旺)。”所谓“以写为叙”,是指这一段实质上是 叙述《烟江叠嶂图》的内容,但没有抽象叙述,而是形象描写。其实, 如果既不看诗题,又不看诗的下一段,就不会认为这是介绍《烟江叠 嶂图》,只感到这是描写自然景物。

前四句,着眼于高处远处,写烟江叠嶂的总貌。“江上”,点“千 叠山”的位置。“愁心”,融情入景。“浮空积翠”,是“积翠浮空”的倒 装,其主语为“千叠山”。“积翠”,言翠色之浓。“千叠山”积蓄了无 穷翠色,在远空浮动,像烟,也像云。而烟消云散之后,则山形依然。 几句诗,变静景为动景,写远嶂千叠、翠色浮空之状如在目前。

次四句,由远而近,由高而低,先突现苍苍两崖,再从两崖的绝 谷中飞出百道泉水;这百道飞泉,萦林络石,时隐时现,终于“下赴谷 口”,汇为巨川,奔腾前进。在这里,诗人以飞泉统众景,从而运用了 以明见暗、以隐见显的艺术手法。两崖之间,有无数幽谷,因为“暗” 而不见,无从写;只写百泉飞来,而百泉之所自出,即不难想见:这是 以明见暗。林木扶疏,奇石磊落,可见可写;但要一一摹写,就不免 多费笔墨,分散重点,于是只写百泉之“隐”,就不难想像其所以 “隐”:这是以隐见显。

后四句,诗人把读者的视线从百泉的合流出谷引向近景。“川 平、山开、林麓断”,展现了三个画面;“林麓断”处,“小桥”、“野 店”、“乔木”、“行人”,历历如见。而“渔舟一叶”,又把视线推向开 阔的烟江。“吞江天”三字,涵盖了“烟江叠嶂”的全景,真有尺幅万 里之势。

“使君”以下四句自为一段。纪昀评云:“节奏之妙,纯乎化 境。”方东树云:“四句正锋。”“使君何从得此本”一句回到本题,既 变真景为画景,又点出此画乃王定国所藏;而此画之巧夺天工,也 不言而喻,为“点缀毫末分清妍”的赞语提供了有力的根据。“不知 人间何处有此境”一句,又由画境想到真境,希望于“人间”寻求如 此美好的江山,买田退隐,从而把全篇的布局,从写景转向抒情和 议论。

“君不见”以下是最后一段。以“君不见”领起,将读者引向诗人 回忆中的天地。这回忆对于诗人来说,并不那么愉快。元丰二年 (1079)三月,苏轼罢徐州知州,改知湖州。四月,到湖州任。何正臣 摘引《湖州谢表》中的话,指斥苏轼“妄自尊大”;舒亶、李定等又就其 诗文罗织罪状。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于湖州被捕,投入御史台狱,这 就是“乌台诗案”(御史台又叫“乌台”)。十二月结案,贬黄州团练副 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苏轼从元丰三年二月到达贬所,至元 丰七年四月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共在黄州度过了四年多的辛酸岁 月。现在,他因看《烟江叠嶂图》而有所感触,唤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君不见”领起的“武昌樊口幽绝处”,点贬谪之地的幽深;“东坡先生 留五年”,言贬谪之时的漫长。以下四句,吴北江认为分写“四时之 景”,固然不算全错,因为的确写了景;但更确切地说,并非单纯写 景,而是借景叙事、因景抒情。这四句,紧承前两句而来,概括了诗 人在那“幽绝处”“留五年”的经历和感受:春天,闲看“春风摇江天漠 漠”;夏季,独对“暮云卷雨山娟娟”;秋夜寂寥,“丹枫翻鸦伴水宿”; 冬日沉醉,“长松落雪惊醉眠”。一年,两年,三年,四年,……年年如 此!贬谪生涯,贬谪心情,都通过四时之景的描绘而得到了形象的 表现。

“桃花流水”二句,用“桃花源”的典故而翻新其意。陶渊明所写 的“桃花源”,是苦于暴政的人们所追求的“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 税”的理想社会,后人又附会为仙境。苏轼则说:桃花源就“在人 世”,那里的人们也不见得都是“神仙”。这两句,就是对前面“不知 人间何处有此境”的回答。“江山清空我尘土”一句,句中有转折。 “江山清空”,紧承“桃花流水在人世”;“我尘土”,遥接“君不见”以下 六句,既指黄州的“五年”贬谪生活,又包括了当前的处境。惟其“我 尘土”,才想到买田退隐。第一段的画境,第二段的“不知人间何处 有此境”,第三段的“桃花流水在人世”和“江山清空”一线贯串,都指 的是可以退隐的地方。而“虽有去路”以下数句,则是这条线的延 伸。“寻无缘”的“寻”,正是“寻”退隐之处。因为欲“寻”而“无缘”, 所以“还君此画三叹息”。虽“无缘”而仍欲“寻”,故以“山中故人应 有招我归来篇”结束全诗。

这首诗以《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为题,当然首先是给藏 画的王定国和作画的王晋卿看的。诗中的“君”也首先指王定国和 王晋卿。王定国名巩,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与苏轼同时被 贬。王晋卿也同样被卷入“乌台诗案”,因为苏轼的那些“讥讽朝廷、 谤讪中外”的诗,有些是王晋卿“镂刻印行”的。结果被贬到均州。 还朝之后,三人相聚,“感叹之余,作诗相属,托物悲慨”(苏轼《和王 晋卿》诗序)。此诗即是“托物悲慨”之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