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毛遂自荐
【溯源】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释义】
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故事】
战国时,秦国大军攻打赵都邯郸,赵国虽然竭力抵抗,但因长平一战惨败,兵力大减。赵孝成王命平原君赵胜想法去楚国求救。平原君左思右想,觉得为今之计,只有亲自上楚国去跟楚王谈判联合抗秦,如果楚王不答应,只好用武力强迫了。
平原君打算带二十名文武兼备的人跟他一起去楚国。他手下虽有三千门客,但要找到合适的人选,却也不容易。挑来挑去,只挑中十九人。
平原君正在着急的时候,一个门客站出来,向平原君自荐道:“我能不能凑个数呢?”
平原君有点惊异,说:“您叫什么名字?到我门下来有多少日子了?”
那个门客说:“我叫毛遂,来这儿已经三年了。”
平原君摇摇头,说:“有才能的人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尖儿很快就冒出来了。可是您来我这儿三年,我也没有听说过您有什么才能。”
毛遂说:“这是因为直到今天才叫您看到我这把锥子,要是您早点把它放在口袋里,它早就戳出来了,怎么会光露出个尖儿呢?”
旁边十九个门客都认为毛遂在说大话,很不以为然。平原君一时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人,就决定让毛遂凑上二十人的数。
来到楚国,平原君跟楚王在朝堂上谈合纵抗秦的事,毛遂和其他十九个门客都在台阶下等着。从早晨谈起,一直到中午,平原君也没有说服楚王,楚王还是不愿意出兵抗秦。
台阶下的门客等得实在不耐烦,可不知道该怎么办。
毛遂听后,便拿着宝剑,快步上了台阶,高声嚷着说:“合纵不合纵,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了,怎么从早晨说到现在,还没说停当呢?”
楚王听到叫嚷声很不高兴,问平原君:“这是什么人?”
平原君说:“他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一听是个门客,又见毛遂倨傲无礼,更加生气,怒骂道:“我跟你主人商量国家大事,哪轮到你来多嘴?还不赶快下去!”
毛遂按着宝剑跨前一步,说:“你不用仗势欺人。我主人在这里,你破口骂我算什么?”
楚王看他身边带着剑,而且气势不凡,有点害怕,就缓和了一下脸色对他说:“那您有什么高见,请说吧。”
毛遂说:“楚国有五千多里土地,一百万兵士,原来也是个称霸的大国。没有想到秦国一兴起,楚国就连连打败仗,甚至堂堂的楚国国君楚怀王也当了秦国的俘虏,死在秦国。这是楚国最大的耻辱。秦国的白起,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只带了几万人,一战就把楚国的国都——郢都给夺了去,逼得大王只好迁都。这种耻辱,就连我们赵国人也替你们感到羞耻,没想到大王却根本不想报仇雪耻。老实说,今天我主人跟大王来商量合纵抗秦,既是为了赵国,也是为了楚国。”毛遂这一番话,真像一把锥子一样,句句戳在楚王的心上。他不由得红了脸,接连说:“说得是,说得是。”
毛遂紧接着问了一句:“那么合纵的事决定了吗?”
楚王说:“决定了。”
毛遂回过头,叫楚王的侍从马上拿鸡、狗、马的血来,于是楚王与平原君当场歃血结盟。随后,楚王就派春申君黄歇为大将,率领八万大军,奔赴赵国救援。
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到楚国,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了。”
【智慧语林】
一个人的成功,首先要具备过硬的本领。就像苏轼所说的:“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君子藏器于身,才能待时而动。拥有不凡的才能是成功的基石。此外,还应当有机遇。王安石感叹伊尹和姜子牙,“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如果不是风云际会偶遇明主,也许终其一生他们也只能庸庸碌碌,垂老孤死。当然,还应当有抓住机遇的勇气和胆略。如果在机遇面前徘徊不前,犹豫不决,机遇就会瞬间消失。弱者坐失良机,强者制造时机。没有时机,这是弱者最好的借口。“怀抱明月志,嗟叹时不予。”只能是失败者的写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