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寓言·狐狸求角》寓言赏析
狐狸向恩利尔神提出要求, 求他让自己也长有野牛的角。 于是它长上了野牛的两只角。
可是,不久风雨大作, 它再也进不了自己的洞。到了夜快尽的时候,冷风凄雨浸透了它。
它说:“只要天一亮……人们一看见我, 我就完啦!”
——苏美尔寓言(选自吴秋林编《外国民间寓言选》)
这是一则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产生于五千年前,即公元前三千年。公元前四千年,苏美尔人民已经在人类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建立了城邦国家。公元前三千年,苏美尔人已创作了史诗和寓言,并用楔形文字刻在泥版上。后来,苏美尔亡于巴比伦,巴比伦又亡于波斯,苏美尔文化便长期沉埋于地底, 直到19世纪末才被重新发现。欧洲人惊奇地发现,苏美尔文化竟是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的重要源头。苏美尔寓言虽存留不多,但它们是世界最早的寓言, 对印度寓言和希腊寓言都有深远影响。
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认为古老的神话和寓言贮存着人类最古老的智慧(见《古人的智慧》)。这则寓言不仅反映了苏美尔的宗教观念,而且闪耀出哲理的光辉,蕴藏着科学的胚芽。
古苏美尔人信奉三大主神:天神安努,地神恩利尔,水神埃亚。万物都是神创造的。野牛有角,狐狸无角,也是神的旨意。狐狸要违背神的旨意,改变自己的形态, 当然要受到神的惩罚。但是,神实际上是自然力的化身。野牛身躯庞大, 住在大树或山崖之下,有 一对角可以保护自己,抵御猛兽的侵害;狐狸身材较小,住在自己打的洞穴中,如果生出一对角,便进不了洞,反而使自己失去了保护。生物学家们早已指出,器官构造与生活条件密切相关,各个器官间也是相互关联的。狐狸的要求,违背了自然规律,所以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冷风凄雨浸透了它。”更大的危险等待着它。所以,这则宗教色彩浓厚的寓言,蕴含着科学知识的胚芽。
寓言中狐狸的遭遇说明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非分的希冀或机械的模仿,都只会带来不堪的后果。狐狸要求有角,或者是由于嫉妒野牛有双角显得威风凛凛,妄想自己可以凭双角横行无忌;或者是由于羡慕野牛有双角显得漂亮, 自己想模仿它。也许两种心理兼而有之。结果,非分的要求招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如果我们从恩利尔神的角度分析,又可以引申出另外的寓意。狐狸提出非分的要求,表明它已经迷了心窍,对付它的最好办法是用实事去教训它,劝说是不起作用的。所以,恩利尔神居然破例给它长出一对角,然后叫它挨冻,叫它担惊受怕。这种教育方法,对于迷了心窍的人,也许是最有效的方法。个人认为,由无意识的神话发展到富有教训的寓言,标志着人类向原始思维方式告别而进入理性批判的时代,是人类认识的一次飞跃。这则“狐狸求角”标志着苏美尔文明已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阶段,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这则寓言对后世寓言创作的影响,不可低估。一是它的主角选择。它将狐狸拟人化,使之成为不安分者的典型形象。后来印度寓言与希腊寓言中屡见不鲜的狡诈的狐狸形象,大都烙下了这篇寓言的印记。二是它的先扬后抑的写法。有一则现代寓言说:一个住在高楼上的女巫,希望攫取对面高楼房间中的财富,她祈求神把她的手臂伸长,神说只能答应她的一次要求,然后伸长了她的手臂; 女巫取得财物后,不能向神提出二次要求,手臂再也缩不短了,受到了惩罚。女巫寓言在构思上完全承袭了五千年前的“狐狸求角”;先实现其愿望,再显示其恶果。欲取先与, 欲抑先扬,颇有辩证法因素。
这则古老的寓言,其思想和艺术价值,并未随着五千年的岁月流驶而成为过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