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焚鼠毁庐》寓言赏析
越西有独居男子,结生茨以为庐,力耕以为食,菽粟盐酪具无仰于人。尝患鼠,昼则累累然行, 夜则鸣啮至旦。男子积憾之。一旦,被酒归,始就枕, 鼠百故恼之,目不得瞑。 男子怒,持火四焚之, 鼠死庐亦毁。次日酒解,伥伥无所归。龙门子唁之。男子曰:“人不可积憾哉,予初怒鼠甚, 见鼠不见庐,不自知祸至于此。人不可积憾哉!”
——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越西一个独居的男子,住着自己盖造的茅房,吃着自己耕种的粮食,柴米油盐都不要依靠别人,生活倒也安乐自在。但是,他在醉酒后为发泄对经常滋扰他的老鼠的积恨,竟点起火把四处焚烧。鼠患虽然消除,茅屋亦已焚毁,家当尽付一炬,一曲悠扬的田园牧歌也因此奏终,直落得无家可归,追悔莫及。造成“鼠死庐亦毁”的严重后果的原因,是越西男子对鼠的愤恨的感情冲动使他丧失了理智,以至于在举火时只见鼠而不见庐。寓言由此告诉我们:一个人一旦被愤怒的感情支配,就容易因丧失理智而采取偏激的行动,造成严重的后果,从而揭示出“冲动往往以后悔作为结局”的人生哲理。
有学者认为:滑稽作为实践与现实相抗争的行为,其特色就在于目的性对规律性的压倒。越西男子为同鼠患这一现实相抗争,采取了“持火四焚之”的实践措施,这正是目的性(用火烧鼠)对规律性(火能烧毁一切)的压倒,因而显得滑稽可笑。寓言揭示:在与现实相抗争的实践中,必须保持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否则,就必然闹笑话、碰钉子。
这则寓言的一个重要艺术特色是环境描写的典型性。因为主人公是“独居男子”,“菽(shu,豆子)粟盐酪具无仰于人”,这就为鼠的“昼则累累然行,夜则鸣啮至旦”提供了条件;“结生茨(ci茅草)以为庐”的描述,巧妙地透露了其后茅屋被毁的消息;“力耕以为食”,表明了粮食来之不易,老鼠要来分享, 当然就会使主人积憾之而勃然大怒了;“被酒归”则是因之丧失冷静、触发积憾、造成“见鼠不见庐”的强化剂。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笔墨,揭示了多种因果联系,构成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显示了作者的结撰匠心与细密针线。
在现实生活中, 因一时的愤怒而采取不顾后果的行动的情况并不少见。越西男子勤劳自立,疾恶如仇,锄恶务尽的品质是值得称道的,但因醉酒而失掉理智,落得一个“伥伥(Chang悔恨失意的样子)无所归”的结局,这又使人在怜悯他的不幸的同时产生几分惊惧,帮助人们观照自身的丑陋,矫正身上的弱点。寓言作者借主人公的嘴,两次呼喊“人不可积憾哉!”这种反复修辞格的运用,既表达了作者劝诫世人的良苦用心,揭出了写作主旨,同时,又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扉。
马克·吐温赞赏艺术概括的简洁美,称它为“最完美的压缩”。在这篇短短百余字的寓言中,能创造出如此生动的艺术形象来揭示丰富深刻的寓意,我们不能不称赞这是“最完美的压缩”。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