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要想取得自己的成功,那就一定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甚至做好牺牲一切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
《纽约时报》是世界十大名报之一,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喜欢订阅的报刊之一,其中有许多专栏经常被同行购买,进行转载。它的创始人是犹太人亨利·雷蒙。
雷蒙的创业之路也是非常的艰辛曲折,但充满犹太人的高超智慧。雷蒙自幼家境贫寒,却酷爱读书。他凭着对知识的渴求,顽强地坚持自学,终于学有所成,能写一手好文章。
雷蒙16岁时当上了小学教员,开始自谋生计。有着犹太血统的雷蒙并不满足于默默无闻的教书工作,4年之后,20岁的雷蒙便辞去教师之职,只身前往纽约寻找发展的机会。
雷蒙到纽约后,他决定先从最擅长的写文章做起。他首先向加里尼经营的《纽约人报》求职,并被雇用。然而《纽约人报》经营不佳,不到一年便关张了。后来,加里尼又创办了《论坛报》,雷蒙的职位被保留而且受到重用,他集编辑、主笔、记者于一身,薪水由每周8美元增加到20美元。
1843年的一天,雷蒙奉加里尼之命去波士顿采访一位政治家,并随身带了一名排字工人前往。采访完毕,他们赶乘夜班轮船回纽约,在途中雷蒙就完成了采访稿,并由排字工及时排版。天亮前,轮船抵达纽约港,这篇文章刚好赶上出版。于是《论坛报》当天早上就刊出了对政治家的专访,比其他报纸提前了整整一天,雷蒙因此出了名。
雷蒙并不安心于在人之下的工作,几个月后,他辞去了《论坛报》的工作,受聘《问讯报》。数年后他又辞职,决定自己创办一家报纸。他首先找到银行家乔治,乔治对办报非常有兴趣,而且很信任雷蒙的能力,便提出一个集资10万美元的办报计划,请雷蒙详细列出新报纸内容以便向社会公开招股。后来乔治又拉了银行界的一个朋友加盟,成立了“雷蒙乔治有限公司”。乔治任公司的董事、经理,兼《纽约每日时报》(后改名为《纽约时报》)的发行人,雷蒙任总编。公司发行了股票,每股1000美元,预计筹资7万美元。
创业之初,报社在纽约一幢未建成的楼房里。由于该建筑商中途破产,楼房尚未安装门窗。因资金缺乏,报社暂时屈就于这座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楼中。当时电灯还没发明,办公室煤气也没安妥,晚上只能用烛光照明,室内光线昏暗,写稿、排字非常不便。《纽约时报》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内容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因陋就简,办报纸的地点是选好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但是如何才能使《纽约时报》走入寻常百姓之家呢?只有销路顺畅了,才能赢利,报社才能生存和发展。怎么办,许多人拭目以待,这也成了摆在雷蒙面前的难题了。
为了打开市场,雷蒙想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采用低价策略,他想,报纸是给人看的,那就要有广泛的人群,看的人越多,报纸的影响就会越大,报纸也就会越有生命力,要想看的人多,就要便宜,否则的话,大家还不如买一个汉堡包呢!当然这个办法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一个赔本的办法,因为报纸要想生存就要有一定的成本,而如果定价低,就会使成本无法收回,最终报纸就要垮掉。报纸能否成功呢?事后的业绩说明了低价策略的正确性。
《纽约时报》前几十期的售价仅为1美分,比一般报纸的零售价低了1倍。正因为它的低廉,所以很多人都乐于接受它。同时,为了加快印刷速度,《纽约时报》采用了比一般印刷机速度高几倍的卷筒式印刷机,发行量与日俱增。
一周后,雷蒙又出新招,他提出了一个免费向纽约50万市民赠报一周的计划,并将每周的报费定为6分钱。结果不出所料,不到10天,订户就超过1万户。此时,雷蒙的7万美元创办费差不多花光了,报社在雷蒙不惜血本的大胆冒险后,终于扭亏为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纽约时报》销售量突破了30万份,1928年“星期刊”销售量达70万份,日报销售量达41万份,年利润达2700万美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