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坟墓的专门称谓——陵
【点睛之笔】
“陵”原是大土山的意思,商周时代君王的坟墓都叫“墓”而不叫“陵”,皇帝的坟墓称为“陵”大约是从战国中期以后开始的。
【经典解读】
《尚书·太甲上》中记载:“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注“桐,汤墓地也。”)从中可看出商朝君王的坟墓被称为“墓”。又《周礼·春官·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墓大夫的主要职责就是管理全国的墓地,并将坟墓的形状画成图。由此可见,周代君王的墓也称“墓”,而不称“陵”。中国君王的坟墓大约是从战国中期以后开始称为“陵”的,这种说法首先出现在赵、楚、秦等大国。《史记》中对此记载得很详细。君王墓称之为“陵”是当时王权不断加强的结果。为表现君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坟墓不仅占地面积广,封土也非常高,好似一座山陵,因此帝王的坟墓被称为“陵”。按照规定,帝王墓的高度可以达到九丈之高,但一般帝王的陵都要高出这个高度。至于普通百姓的坟墓,在称呼上要称为“坟”,而且高度也受限制,要在三尺以下,否则就是违法,要受到处罚。王公大臣们的墓的高度也有严格规定,不能随便超越。
到了汉代,皇帝的坟墓始称为“陵”,并被当成定制。如汉武帝的陵寝被称为“茂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被称为“昭陵”等。此外还有生前没有当过皇帝,因为子孙做了皇帝,而被追谥为帝的,他们的坟墓也被称为“陵”。如晋武帝司马炎当上皇帝后,追谥他的祖父司马懿为太祖宣皇帝,其坟墓被称为高原陵;他的伯父司马师被追封为世宗景皇帝,其墓被称为峻平陵;他的父亲司马昭被追谥为太祖文皇帝,坟墓被称为崇阳陵。这种追封的情况,几乎历代王朝都出现过。
中国历代王朝提倡“厚葬以明孝”、“事死如事生”,所以每有皇帝驾崩,就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为其建造气势雄伟的陵墓。不管帝王们生前多么尊贵荣耀,都已成过眼云烟,只留下巍峨耸立的陵墓,向后人诉说着他们曾经写下的人生功绩。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