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滴水之恩
季先生语录:
从牛棚里放出来以后,有长达几年的一段时间,我成了燕园中一个“不可接触者”。走在路上,我当年辉煌时对我低头弯腰毕恭毕敬的人,那时却视若路人,没有哪一个敢或肯跟我说一句话的。我也不习惯于抬头看人,同人说话。我这个人已经异化为“非人”。一天,我的孙子发烧到四十度,老祖和我用破自行车推着到校医院去急诊。一个女同事竟吃了老虎心豹子胆似的,帮我这个已经步履蹒跚的花甲老人推了推车。我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如吸甘露,如饮醍醐。这件事、这个人我毕生难忘。
《朱子家训》中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与态度。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教导自己的子孙后代,要做一个善人,更要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也是季先生的处世之方。季先生认为自己一生备受照顾,因此,对于每一份恩情,他都铭记于心,并且尽心尽力地回报。比如对婶母的养育之恩,季先生深深地铭记在心里,文章中,总是说自己有两个母亲,一个是自己的生身母亲,一个是自己的养身母亲。婶母晚年的时候,季先生悉心照料,无微不至。再如,在《我这一生》一书中,季先生对于那位德国房东太太十年来对自己的照顾,以及自己的感恩之情,也刻画得淋漓尽致。
不论是婶母的养育之恩,德国房东太太的照顾之德,还是良师益友的提携帮助之情,季先生都一直念念不忘,都尽心尽力地去回报他们。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绝好的榜样。人生在世,若想与人为善,做一个善人,就当铭记“滴水之恩”,并且,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竭心尽力地回报对方。这样一来,我们不仅能让他人觉得温暖,也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知恩图报的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能与人为善的人应当具备的素质之一。若不然,就会成为人人所鄙视的所谓的“白眼狼”,而“以怨报德”,更要不得。
相传公元前594年,一次,秦桓公出兵讨伐晋国。作战中,晋国将军魏颗遇到秦国将军杜回,两人厮杀在一起,但是难分胜负。最后,杜回突然被魏颗用一根草绳套住了,杜回当即一个趔趄摔倒在地,最后成了晋国的俘虏。
这天夜里,魏颗做了个梦,梦见一个老人对他说:“白天那根草绳是我给你送去的。我是为了替我女儿报答你的大恩大德才这么做的。”
原来,魏颗的父亲有个没有生育过的爱妾,在他刚生病的时候,他嘱咐魏颗说:“我死了以后,你千万不要让她陪葬,要把她嫁出去。”但是,父亲弥留之际又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但是,父亲死后,魏颗并没有让父亲的爱妾为父亲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当其弟问起的时候,魏颗说:“父亲当时病重,神志不清,所以,我还是遵照父亲清醒时的嘱咐,把此女嫁了出去。”
关于感恩,还有这么一则故事:
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的父亲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看到一只被老鹰击伤的黄雀,伤痕累累,却偏偏又被蚂蚁寻上,因此,痛苦不堪地在地上挣扎着。杨宝万分可怜它,于是就把这只黄雀带回了家中,给它疗伤,给它喂食。一百天以后,这只受伤的黄雀好了,终于有一天,它飞走了。
当天夜里,杨宝的屋里出现了一位黄衣童子,向杨宝跪谢道:“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说完,便赠予杨宝四枚白环,说:“这四枚白环,将保佑恩人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像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果如这位黄衣童子所言,后来杨宝的儿子、孙子以及曾孙,都做了大官,并且各自成就了一番煊赫的政绩。
这两则故事,就是历史上“结草衔环”的典故。所以说,人生在世,我们要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即便是滴水之恩,也应当谨记在心。这样,才能与人为善,才可能成为一个善人。不然,则可能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处处与人为敌,而这样的人生,是不快乐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