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肇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僧肇

《宗本义》从缘生无性谈实相,《不真空论》从立处皆真谈本体,《物不迁论》依即动即静谈体用一如,《般若无知论》谈体用的关系,都是有所发挥而互相联系之作。

——黄忏华《僧肇》

简介

僧肇(公元384~414年),原姓张。僧肇是我国东晋著名僧人,是鸠摩罗什门下最杰出、最有影响的弟子之一,被誉为“法中龙象”、“解空第一”。东晋时代佛教哲学家。

人物小记

僧肇出身于一个贫困家庭,生活艰难,全靠给别人抄书过日子。他在缮写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经史典籍,受益匪浅。当他读到大乘佛教经典《维摩诘经》时,十分喜爱,认为该书指出了精神解脱的方向,于是出家当了和尚。当时佛经翻译权威鸠摩罗什来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县),僧肇不远千里,前去拜师受学,深得赏识,成为“什门四哲”之一。从此他协助鸠摩罗什翻译、注释佛经,并撰写了《般若无知论》、《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重要论文。

主要思想

僧肇用中国语言文字介绍了佛教般若学空宗的思想以及与相对主义紧密相连的不着两边的否定方法,对于中国佛学思想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僧肇批评总结了佛教般若学各派,间接地批判总结了魏晋玄学的各种流派,促进了中国哲学思维的发展。但其哲学的最后归宿是宗教神秘主义。

僧肇及其学说,受到后来历代佛教学者的推崇。由于僧肇和鸠摩罗什对般若学“三论”的研讨和弘扬,促进了三论学的兴起,到隋代形成以“三论”为主要典据、以“诸法性空”为主要宗旨的三论宗。三论宗很推崇僧肇,以其学说为正系,常把他和鸠摩罗什并称,有“什、肇山门”之语。此外,僧肇《不真空论》的万物自虚等思想,为禅宗所彻底发挥。

僧肇的《不真空论》阐述了佛教宇宙观,是僧肇全部佛教理论的思想基础。论文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关于性空的三种观点,指出:“心无”宗只是无心于万物,至于万物是否为空,可以不管,实是对“有”的下定;“即色”宗只是以万物没有自体为空,而并不否认万物本身的存在。这是对“空”、“有”都做相对的理解;“本无”宗以无为本,主张万物和精神都是绝对的空。《不真空论》则主张把有与无两方面统一起来:“欲言其有,有非真生(因缘所生);欲言其无,事象既形(显示现象)。象形不即无,非真非实有。然则不真空义,显于兹矣。”认为“有”是有其事象,“无”是无其自性。自性是假名,非事物本身所固有。事物依因缘而生,所以有是假有,假有故空。万物非有非无,本无自性,假有不真,不真则空,谓之“不真空”。

《般若无知论》阐述佛教最高智慧般若无知与无相的性质。谓般若之能照,即在于无知;般若之所照,即在于无形。所谓无知、无相即“虚其心而实其照”。心不虚而有执取,能照就不周全,有所知就有所不知。“心”虚无所执取,由此而得的知即是“无知”。圣心无知,就能无所不知,不知之知谓之一切知。万物虽有种种形象,但都是建立在自性空上的,由此而归结为“无相”,照到“无相”,就与实际相符合而成为“无知”。所以是“虚不失照,照不失虚”。贯彻般若体用一如,知即不知的中道思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