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古代对医生的称呼》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代对医生的称呼

【点睛之笔】

宋代之前,民众对“医生”这一职业的称呼较为复杂,通常根据其专科来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自宋代开始,北方称医生为大夫,南方则习惯称医生为郎中,一直延续至今。

【经典解读】

人们最早称呼学习医学的人为医生,始见于《唐六典》:“医生四十人。”唐代置学习医,故有“医生”之称。此外医生还有大夫、郎中、杏林等别称,到了近代,医生才成为从事医学事业的人的通称。

北方尊称医生为大(dài)夫。大夫本为古代的一种官职。古时的太医院专称大夫,加上从唐末五代开始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医生成为一种习惯,因此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

南方人尊称医生为郎中。郎中也是官名,即帝王的侍从官的通称。此官职战国时代就已出现,秦汉治置,职责原为护卫、陪从,兼顾问,主要作用是适时提出建议,后世也因此出现了侍郎、郎中、员外郎等官名。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自宋代开始,郎中这一官名也成为了医生的称呼。

在我国古代的笔记或小说中,对大夫与郎中定义稍有不同。一般将设馆治病的医生称为大夫,对于草药店或上街摆摊治疗的医生,则称为郎中。因此后来人们将医院的医生,通常叫大夫而不叫郎中,就是这个原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