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诗人“明悉猎”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吐蕃诗人“明悉猎”》


唐代文化的繁盛原因至今还是那样让人着迷,人们从很多方面找出许多的答案,但唐王朝包容并蓄的文化态度无疑是其文化繁盛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唐文化对周边国家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据正史记载,当时大唐周边的新罗、日本、吐蕃等纷纷派遣人员来长安学习。而在诸多的遣唐使中,日本的学习无疑是非常成功和明显的,后世关于日本遣唐使的研究也最为充分。唐代,唐蕃关系密切,吐蕃仰慕唐文化,也曾如日本、新罗一样派遣人员到长安进行学习。而有关吐蕃到长安学习的使者中,这些人员是如何在长安进行学习以及他们回到吐蕃后又是如何将所学运用到日后生活中的,相关文献记载则较为模糊。所幸在《全唐诗》中有一位来到长安的使者的一句诗歌,让我们对吐蕃使者进而对当时吐蕃对唐诗的学习大致有了一点了解。

唐中宗李显景龙四年(710)正月五日与群臣唱和柏梁体诗《景龙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御大明殿会吐蕃骑马之戏因重为柏梁体联句》(《全唐诗》卷二,中华书局,1960,24-25页)记载了当时的这次诗坛盛会:

大明御宇临万方(帝),顾惭内政翊陶唐(皇后)。鸾鸣凤舞向平阳(长宁公主),秦楼鲁馆沐恩光(安乐公主)。无心为子辄求郎(太平公主),雄才七步谢陈王(温王重茂)。当熊让辇愧前芳(上官昭容),再司铨管恩可忘(吏部侍郎崔湜)。文江学海思济航(著作郎郑愔),万邦考绩臣所详(考功员外郎武平一)。著作不休出中肠(著作郎阎朝隐),权豪屏迹肃严霜(御史大夫窦从一)。铸鼎开岳造明堂(将作大匠宗晋卿),玉醴由来献寿觞(吐蕃舍人明悉猎)。

《唐诗纪事》云:“时上疑窦从一、宗晋卿素不属文,未即令续。二人固请,许之。吐蕃舍人明悉猎请令授笔,与之。悉猎云云。上大悦。赐与衣服。”初唐时仍沿袭六朝文学,宫廷文学盛行,与会者多为当时之君臣名流。君臣上下在欢娱之际,风雅地以诗句接龙,联为柏梁体,诚为当日文学之盛会。从《全唐诗》中所载此诗诗题,亦可见当时之流风馀韵。而这首柏梁体自然与唐诗中李、杜、韩、柳等大家之作无可比之处,艺术上亦无多少特色。唯其中最后一句,乃当时吐蕃入唐晋见之使者,且参与当日中宗君臣诗歌酬唱,而这些是当时史书及文学不曾记载的,因此有较多可申述者。

792af1f9e1f65fc857b70a43ee05aae3.jpg
唐中宗李显

唐中宗前后两次即位:第一次于弘道元年(683),母亲武则天临朝称制。次年,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并先后迁于均州、房州等地。圣历二年(699)又被召还洛阳,复立为皇太子。第二次为神龙元年(705)九月,宰相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杀死张易之、张昌宗等,拥立中宗复位,废周为唐。即位后,中宗放宫女三千馀人出宫,但朝政实际上仍为韦皇后、武三思等人所左右。武、韦勾结,将张柬之等人排挤出朝。景龙元年(707),太子李重俊发兵诛武三思等人,事败被杀。中宗在位期间,努力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实行和亲政策,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多,景龙四年(710)六月,被妻子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害,终年五十五岁,葬于定陵(今陕西富平西北15里的凤凰山)。

《全唐诗》卷二收录了中宗皇帝存诗及联句诗七首,而《全唐诗》记载的景龙四年元月五日事,在新、旧《唐书》没有记载。当然,因为只是一件君臣间诗文唱和之事,在记载军国大事的正史中没有记载也好理解。在《旧唐书·中宗本纪》仅记载有:“(景龙三年十一月)吐蕃赞普遣其大臣尚赞吐来逆女。”“(景龙)四年春正月乙卯,于化度寺门设无遮大斋。丙寅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观灯,因幸中书令萧至忠之第。是夜,放宫女数千人看灯,因此多有亡逸者。丁卯夜,又微行看灯。丁丑,命左骁卫大将军、河源军使杨矩为送金城公主入吐蕃使。己卯,幸始平,送金城公主归吐蕃。”

在《旧唐书·吐蕃列传》中,有与此较为关联的记载:“景龙三年(709)十一月,(吐蕃)又遣其大臣尚赞吐等来迎女,中宗宴之于苑内球场,命驸马都尉杨慎交与吐蕃使打球,中宗率侍臣观之。”于景龙四年正月下制送金城公主入藏。《新唐书·中宗本纪》对此记载至简,未提及相关事宜。《新唐书·吐蕃列传》于景龙二年则记载有:“明年,吐蕃更遣使者纳贡,祖母可敦又遣宗俄请昏。帝以雍王守礼女为金城公主妻之,吐蕃遣尚赞咄名悉腊等逆公主。帝念主幼,赐锦缯别数万,杂伎诸工悉从,给龟兹乐。诏左卫大将军杨矩持节送。帝为幸始平,帐饮,引群臣及虏使者宴,酒所,帝悲涕歔欷,为赦始平县,罪死皆免,赐民繇赋一年,改县为金城,乡曰凤池,里曰怆别。”司马光《资治通鉴》对此事记载更为简单,与此相关的也没有记载。

我们从这些正史文献的记载再回到《全唐诗》,可以得知此事实在景龙四年正月五日,中宗李显在春节过年之际兴致颇高,不仅参加了寺院的无遮大会,还赏花灯,观赏臣下骑马打球之戏,玩得不亦乐乎!而在游赏之馀,君臣一起联唱,则是初唐宫廷文学发生之实际。在与群臣的柏梁联句中,不论是中宗皇帝,还是韦后、太平公主、上官昭容,以及吏部侍郎崔湜、著作郎郑愔、考功员外郎武平一、著作郎阎朝隐、御史大夫窦从一,均乃当时社会显贵名流,都能从自己的身份与职责出发,当场吟诵出非常符合各自身份的诗句,因此在后世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中还补充了这次柏梁体联唱中的小插曲:中宗起初对这次参与唱和联句的窦从一、宗晋卿二人的诗歌水平不以为然,甚至担心二人在众人唱和之中可能会出丑,因此起初并没有要求二人参与这次赓和,但二人在这样一个热烈的诗歌氛围中怎可不参与?因此二人积极要求参加唱和,中宗也就答应了二人的参与。没想到二人的联句亦合乎各自身份和职责,诗歌水平也得到了中宗的赏识。可以说整个诗歌唱和活动非常圆满。从帝王、皇后到贵戚重臣,都很好地运用了当时流行的七律,于陶陶雍容中讴歌了当时祥和的社会,可以说是初唐社会和诗歌的代表。

50c5ff7f3576b49deb9338e8ebe97d95.jpg
唐代马球图 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章怀太子李贤墓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而整个联句的最后一句的作者明悉猎,又载为名悉腊、名悉猎,为吐蕃舍人,从正史记载我们可以得知此人乃吐蕃派往长安迎娶金城公主的迎亲之人,他也有幸参加了中宗君臣春节的联唱活动,在柏梁联句中曰:“玉醴由来献寿觞。”此句显得非常得体,既符合内地春节过年喜庆的时节,又表达了吐蕃赞普对唐中宗的敬意,因此,明悉猎的联句写得相当好!而根据前引新、旧《唐书》记载,此次迎娶金城公主的大使乃尚赞吐,并非明悉猎。而《唐诗纪事》记载明悉猎职位为吐蕃舍人。另,此次迎娶金城公主这件大事中,吐蕃的大使乃尚赞吐,明悉猎明显是一个随从使者。但通过《全唐诗》中宗君臣此次唱和活动的以诗证史,也可以让我们对明悉猎刮目相看,对其诗歌水平和诗歌技艺颇为惊讶。

在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中,明悉猎的出现并不仅限于这次金城公主迎娶事上,在关乎军国大事的开元年间又有出现。《旧唐书·玄宗本纪》:“(开元十八年)冬十月,吐蕃遣其大臣名悉猎献方物,请降,许之。”《旧唐书·吐蕃列传》载:“(开元十七年)上(玄宗皇帝)然其言,因令惟明及内侍张元方充使往问吐蕃。惟明、元方等至吐蕃,既见赞普及公主,具宣上意。赞普等欣然请和,尽出贞观以来前后敕书以示惟明等,令其重臣名悉猎随惟明等入朝。”“十八年十月,名悉猎等至京师,上御宣政殿,列羽林仗以见之。悉猎颇晓书记,先曾迎金城公主至长安,当时朝廷皆称其才辩。及是上引入内宴,与语,甚礼之。赐紫袍金带及鱼袋,并时服、缯彩、银盘、胡瓶,仍于别馆供拟甚厚。悉猎受袍带器物而却进鱼袋,辞曰:‘本国无此章服,不敢当殊异之赏。’上嘉而许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载:“(开元十八年)冬,十月,遣其大臣论名悉猎随惟明入贡,表称:‘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中间张玄表等先兴兵寇钞,遂使二境交恶。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正为边将交构,致获罪于舅;屡遣使者入朝,皆为边将所遏。今蒙远降使臣,来视公主,甥不胜喜荷。倘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自是吐蕃复款附。”让我们对明悉猎的身份及内在之文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70176d52d059096374039872733604fa.jpg
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会盟碑)

正史中记载的名悉猎即为《全唐诗》中的明悉猎。而此人之身份则从景龙四年(710)的迎亲随从人员变为开元十八年(730)的吐蕃重臣,前后二十年时间,明悉猎的地位身份发生了巨变,从“吐蕃舍人”升职为吐蕃“论”(相当于唐之宰相)。据陈尚君老师考证:名悉猎在唐中宗景龙二年任吐蕃御史,随宰相尚钦藏使唐。次年为舍人,迎请金城公主归藏。玄宗开元年间,官至吐蕃重臣,又多次使唐。名悉猎略通华文,颇晓书记,有才辨,对促成唐与吐蕃之和好颇有功绩。事迹散见新、旧《唐书·吐蕃传》与《册府元龟》卷一一〇、九七四、九七九、九八一(参周勋初主编《唐诗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113页)。而史书由于记载重心的要求,着重记载了他作为吐蕃重臣在处理唐蕃之间在河西冲突中的智慧和个人魅力。据《旧唐书》记载,在此之前的开元十五(727)、十六年,唐蕃在河西战争频繁,且吐蕃在河西战争中失利颇多。因此,明悉猎此次出使大唐,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目的,到唐王朝请和。而明悉猎本人对于汉文化颇为娴熟,因此在这次请和中,也因个人魅力再次得到玄宗皇帝的嘉许。其实,我们联系明悉猎本人在景龙四年与中宗君臣的柏梁唱和中,就已经显示出他个人娴雅的汉文化素养,而在此后二十年,他在求和这件外交大事上得到玄宗的嘉许也就很好理解了。他的身份从“舍人”明悉猎到“论”名悉猎,从史书对他的职位变化的记载可以看出,在职官的升迁的同时,明悉猎的汉文化水平历经二十年的砥砺更是炉火纯青,但很可惜这次没有像上次那样参与皇帝的诗会,而是与正值开元盛世的玄宗皇帝在庙堂进行外交活动,再没有留下诗文佳句。

在大唐时期,吐蕃积极向唐文化学习,不仅派人去长安求取汉地经典,还派遣人员专门到长安学习。而长安是当时唐诗创作的中心,吐蕃使者到长安学习,不可能不受到当时流行的唐诗文化的熏染,而他们是如何学习唐诗的,今天遗留下来的典籍中虽没有明文记载,但在中宗皇帝景龙四年正月五日的这次柏梁体联唱中吐蕃使者明悉猎的这一句赓和就明确告诉我们:吐蕃人是认真学习过唐诗,并能娴熟地运用唐诗文化进行创作的!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