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苏轼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

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人物小记

苏轼20岁的时候,到京师参加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便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地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主要思想

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兼容贯通,是宋代一般哲学思想的共同趋势,苏轼无一例外地无法超越这种传统思想的模式。他从小接受传统儒家思想教育,但对佛、道濡染甚深。他强调“圣人一于仁”,“先王谨于礼”,提出以“礼、乐、刑政教化”,“论道经邦”,怀有经世济民、致君尧舜的抱负和积极入世的精神,主张治国济世“凡可以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对于释、道的态度,他早年虽有批评佛老的言论,但随着宦海浮沉和阅世日深,其思想与眼界渐趋开阔,终于走向了博采众家、兼容佛老一途。

苏轼有意调和三家,谓“儒、释不谋而同”,说庄子对儒学“阳挤而阴助之”。苏轼的浑化三教,带有明显的朴素性。他无论阐述儒术、禅理、老庄,都很平易近人,而不同于理学家的玄虚莫测。在他看来,六经无非是基于日常的事理与人情。唯其如此,则施之于政,也就易知易达。在论及黄老言时,也揄扬盖公所倡导的“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正因为倡简易,所以他不赞成儒生高谈性命。他诚告友人:“近时士人多学谈理空性,以追世好,然不足深取”。又说:“儒者之患,患于论性”,“孔子罕言命,以为知者少也”。对于谈禅,他也同样主张脱玄而就易。

苏轼提倡简易,实着眼于能致用。佛家虽是讲超世的,但他看出并特意揭示其超世与世间的相通之处,故云:“宰官行世间法,沙门行出世间法,世间即出世间,等无有二。”他不赞成释者的无心、无言、无为,认为这是“为大以欺佛者”。他学道术,特取其健身御病之法,以“使真气云行体中,瘴冷安能近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