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胡瑗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胡瑗

简介

胡瑗(公元993~1059年),字翼之,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

人物小记

胡瑗在苏州、湖州两地办学时采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称作“苏湖教法”,也叫“分斋教学法”。此种教法一改当时重辞赋的学风,注重经义和时务。他在校中设罝“经义”、“治事”两斋,经义斋主修经学基本理论,治事斋主修农田、水利、军事、天文、历算等实学知识,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范仲淹主政时期在兴学时就采用这种办法。宋仁宗庆历中,朝廷兴太学,“诏下苏、湖取其法,著为令于太学”。

“苏湖教法”的意义在于,它在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进行分科教学。治民、治兵等实用学科被正式纳入官学教学体系之中,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平起平坐的地位,并且开创了主修和辅修制度的先声。分斋教学制度诞生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四方之士,云集受业”,纷纷前往胡瑷主持的湖州州学来求学,以至京师太学,也“取胡瑷法以为法”,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要思想

胡瑗精通儒家经术,“以圣贤自期许”,讲“明体达用之学”。认为儒家的纲常名教是万世不变的“体”,而儒家的诗书典籍是垂法后世的“文”;把“体”、“文”付诸实际,可以“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达到民安国治、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这是“用”。他的“明体达用之学”,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

胡瑗讲学分经义、治事二斋,治事包括讲武、水利、算术、历法等等,表现了重视经世致用的特点。宋仁宗庆历中,朝廷兴太学,“诏下苏、湖取其法,著为令于太学”。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

胡瑗主持太学时,对于专攻经学、钻研军事、爱好文学等专业,以及重视节操义气的学生,要求他们分别依赖群居进行讲习。他自己也常召集他们议论学业,辅导他们认定道理。他这种让学生“穷经以博古,治事以通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信从,学有成效,为宋朝封建统治者培养了不少“博古通经”的人才。

胡瑗集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学改革于一身,被王安石誉为“天下豪杰魁”。他的教育理论不仅示范于当时,而且也垂法于后世,在中国教育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欧阳修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

——欧阳修

简介

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官至翰林学士,为北宋前期词坛大家,传世有汲古阁本《六一词》。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治史和文学批评也卓有建树。

人物小记

一天,两位青年学生拜访大文学家欧阳修,向他学习写文话的技巧。欧阳修对他俩说:“刚才外面大路上有一匹飞奔的马,把躺在路边的一条黄狗踏死了,你们也都看见了。我在想,用什么话才能把这件事很精炼地说出来呢?我还没想好,你们也想想看。”

一个青年学生说:“这还不容易,不过二十字就能说明白。”他略加思索,说道:“烈马正飞奔,黄犬卧通途,马从犬身踏,犬死在通衢。”

另一位青年学生仔细思考了一下,提笔写了十一个字:“有犬卧通衝,逸马踏而过之。”

欧阳修笑着说:“二位的描述,字数都太多,是否可以这样说。”于是提笔写道:逸马毙犬于道。笑问:“如何?”两位青年人大为佩服,同声说:“无可更改矣!”

主要思想

欧阳修历经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40年的仕宦生涯,使他对北宋社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北宋制度的弊端也看得比较清楚。

欧阳修具有儒家思想,兼济天下的志向使他长期保持着积极入世的态度。他生长于民间,关心现实,对社会存在的问题深感忧虑,他不仅用行动支持范仲淹等的新政,而且还有自己的改革主张:

第一,注重农耕,开源节流,他爱护百姓,减轻赋税,使国富民安;

第二,改革科举,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第三,认真考察官吏,以防吏冗官滥;

第四,改革择将的办法,巩固边防,抗御外侮。

另外,欧阳修在宋代理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是当时正在兴起的理性主义思潮的真正倡导者与组织者。由于他的巨大影响和地位,以及他的培养、提携、奖掖和拔擢,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由众多知识分子组成的集团,在思想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欧阳修倡导以“理”为衡量一切是非、一切存在及价值的新的理性主义思潮。他将经典还原为先贤智慧所凝结的文化典籍,从而为怀疑经传的思潮打开了大门。在怀疑经传的同时,欧阳修提出了新的治经方法——“舍传求经,务求简明”。欧阳修治经之新路还在于追求义理,自由发挥。他对儒家经典苦心探赜,摆脱了传统经学的束缚,做到随义而发,重在经典之中所蕴含的义理,对六爻的阐释,重在发挥其“物无不变”的天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