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贾玉民 【本书体例】
俞樾
俞樾(1821——1906)浙江德清人。字荫甫,号曲园。道光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晚年主讲杭州诂经精舍。学问渊博,对群经、诸子、训诂皆有研究,著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等,成为乾嘉学派后期的代表。其笔记《耳邮》、《右台仙馆笔记》、《春在堂随笔》、《茶香室丛钞》,搜罗甚富,保存了较多的学术文化史料。
金陵乡间有某翁者,生一子,与邻村某氏联姻。兵乱失其子。翁故为行贾,因转徙四方,收得一小儿,与其子年相若也,遂子之,而即名以其子之名。
及金陵收复,翁行贾于外,而某氏则已归矣。以女年长将遣嫁,访得某翁所在,贻书告之。翁思已子虽失,幸有养子,可以赝(yàn燕)鼎代真,乃作复书,订以是年夏秋间携子而归。及期果至,而故居无存,乃赁屋为娶妇计。
两家均有成说,娶有日矣,翁之子忽归。归而不得其家,乃至邻村,造妇翁之门而求见。妇翁大骇,因亲送至某翁家。子见父母牵衣恸哭。翁欲不认,则其子也;欲认之,又碍有妇翁在。乃曰:“此吾兄子,非吾子也。自幼失散,彼记忆不真耳!”
妇翁归而疑焉,旋侦访得实,乃使媒氏告曰:“原聘者吾婿也,他人子安得婿吾女!”某翁正踌躇无计,忽其养子知事且不谐,于人定后,怀刃出门,突入妇翁之家。妇翁出,因左手把其袖,而右手以刃拟之曰:“尔女不我嫁,吾先杀尔及尔女,归杀尔婿,吾亦自杀,四人同日死矣!”妇翁见事急,请如期。曰:“不能待矣,事在今夕!”妇翁曰:“然则当释吾入内,略为小女治装,子姑小坐。”妇翁既入,谋集健仆缚而送之归,其妻曰:“非计也,如此彼不愈恨乎?吾婿吾女,终必死其手!”“然则奈何?”妻曰:“彼有假子,吾何妨有假女?”乃潜自后户送其女至叔父家,而饰一婢,居青庐中,招婿入行礼。既成婚,乃语之曰:“汝不告而成婚,汝父必怒,毋遽言归,请留此满月何如?”喜曰:“诺!”妇翁又使媒氏告某翁曰:“尔子已婿吾女矣,尔尚有兄子,吾亦有弟之女,再以相配可乎?”翁亦喻其意,使其为赘婿于女之叔父之家。既满月,妇翁择吉日送两婿两女偕归。其伉俪各相得,遂相安无事。
(选自《耳邮》原无标题)
金陵(今南京)附近乡村有一个老汉,生有一个儿子,和邻村某氏的女儿定了婚。后来在战乱中儿子失散了。老汉是经商的,在辗转外地贩运时收养了一个流浪儿,与失散的儿子年龄相近,因此也就当作了自己的儿子,并让他顶用了自己儿子的名字。
等到金陵战事平息,老汉还经商在外,而某氏则已回到了老家。因为女儿已经成年,准备让她出嫁,打听到了老汉的地址,就捎信告诉了他这个意思。老汉想到,亲生儿子虽已失散,幸而收有养子,可以以假代真,于是回信定下到当年夏秋间便带儿子回乡完婚。到时果然回来了,但老家房屋均毁于战火,只得租赁别处作娶媳妇的准备。
两家商定好的嫁娶之日已经临近,老汉的亲生儿子却突然回来了。返回后因老家已毁,便去邻村找到未婚妻的家里。某氏大惊,亲自送到老汉家,儿子见到父母就牵衣痛哭起来。老汉想不认,则是自己的亲骨肉;要认下,那就表明以前是欺骗了亲家,不得已说:“这是我哥哥的儿子,不是我的儿子,从小就失散了,所以他记不准了啊!”
某氏回家后怀疑其中有假,不久便打听明白了真相,于是让媒人告诉老汉说:“原先订婚的才是我的女婿,别人的儿子焉能娶我的女儿!”老汉为此正苦无办法的时候,而其养子知道好事将要落空,就于夜深人定后,怀刀出门,突然闯入某氏家。某氏刚一出来见面,这养子就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以刀指着他说:“你女儿要不嫁给我,我就先杀了你和你闺女,回头再杀你女婿,我也自尽,咱四个一天死了算完!”某氏见事急迫,只得推托说:“到定好的日子一定照办。”养子说:“不能再等了,今夜就办!”某氏说:“那也得放开我,让我进去给女儿稍微打扮一下啊!你暂且坐下等一会儿。”某氏进到里面,想召集强健的仆人把这养子捆住送回。其妻说:“那不是办法,那样他不更怀恨在心么?我女儿女婿终要死在他手里!”某氏说:“那怎么办呢?”其妻说:“他家有假儿子,我家何妨有假闺女?”于是让仆人偷偷地从后门把女儿送到她叔父家,而把一个女仆打扮起来,让这养子入内行礼成婚。之后某氏对他说:“你不禀告父母而私自成婚,你父必然十分恼怒,所以你不要马上回去,请在这儿住一个月后再走。”养子高兴地说:“好吧!”
某氏又让媒人告诉老汉说:“你儿子已娶了我女儿,你还有一个哥哥的儿子,我也还有一个弟弟的女儿,可否再让他们婚配?”老汉心领神会,便让儿子入赘到了该女儿的叔父家里。一个月后,某氏选了个吉庆日子送两个女婿女儿一起回到家里,两对夫妻都很恩爱,从此相安无事。
朱自清曾说过,我国小说的一大特征是“奇”,初刻、二刻的《拍案惊奇》、《今古奇观》,都重在一个“奇”字。出于人们意料之外,而又合情合理,作者将这两个因素巧妙结合在一起,就能够以其新颖、巧妙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愉悦。
“奇”,主要是故事情节的“奇”。当然最有魅力的不是神怪、荒诞之“奇”,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偶然性产生出来的奇特。《假女配假子》这篇小说,并无多么深刻的思想,但它使人爱不释手,读而不厌,首先就在于它的情节乃是“常中之奇”,它的偶合是那么巧妙。一奇是某翁兵乱失子,乱中收养的孤儿恰与自己儿子年龄相似,可以以假乱真;二奇在以养子“赝鼎代真”,本将成为事实,而真子恰又在此节骨眼上返回了。三奇是真子归来后“不得其家”,恰又找到未婚妇家,使真相暴露。四奇在假子行凶,而妇家恰又有婢女可冒充假女,使其婚配,使这个将出现的悲剧又成了喜剧。这种事情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十分偶然的,但每一个细节又都是合情合理,完全可能发生的,是建立在生活真实基础上的奇,是“酌奇而不失其真”,(《文心雕龙》语),所以才使人惊喜、玩味。
其次,这篇小说还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全文仅七百字,对每个人物均着墨不多,然而能准确地把握住人物言行的个性特征,寥寥数语便使人物跃然纸上。如假子深夜行凶,“左手把其袖,而右手以刃拟之”的动作及“四人同日死”的威胁,生动地写出了他粗莽的性格与情急的心态。更可喜的是那位老妇的形象,她阻止了丈夫那可能激化矛盾、会带来严重后果的作法,显出了一个女性的细心、谋虑,对女儿的关心。她首先并没有想到丈夫与自己的安全,而是担心“吾婿吾女,终必死其手”,正是一个母亲无私的爱。接着在丈夫没有妥善办法的紧急关头,她却福至心灵地想出以婢女充女儿,以假对假的妙法,使凶险的局面顿时化险为夷,使一个复杂难解的结即刻解决,而且使某翁从尴尬的处境中摆脱出来又不给以难堪。作者对这位老妇并未特加渲染,但在这简洁的似不经意的白描中,已显示中国女性的聪明智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