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及其主要作家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南社”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进步的文学团体。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运动迅速发展,适应革命运动的需要,同盟会成员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人于1907年开始酝酿成立革命文学团体。1909年,“南社”在苏州成立。第一次集会时有十七人,其中十四人为同盟会会员。“南社”之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表示反清革命。它以民族气节相号召,团结广大拥护民主革命的作家,配合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南社”成立后迅速发展,辛亥革命前已有成员二百余人;辛亥革命后剧增到一千余人,成为明末复社以来最大的文人结社团体,“南社”扩充后,政治思想状况趋于复杂化,辛亥革命后即逐渐分化。部分成员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也有一些人后来投靠了北洋军阀和其他反动政治派系,1923年因内部的分化而停止活动。“南社”从1910年开始出版《南社》(分文录、诗录、词录),到1923年共出版二十二集。1917年出版《南社小说集》。“南社”的成立推动了革命文学的发展,有力地配合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南社”成立和发展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一批重要的作家。陈去病(1874-1933),字巢南,江苏吴江人。是一位活跃的革命者,是“南社”的发起人之一。曾参加同盟会等多种革命团体,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他的诗歌多歌颂宋明时期民族英雄、革命烈士和游侠剑客,借以抒发自己的革命怀抱,往往写得雄健有力。也擅长文章,著有《浩歌堂诗钞》、《巢南诗》、《巢南文选》、《诗学纲要》等。高旭(1877-1925),字天梅,号剑公,别号纯剑,江苏金山(今上海)人。曾留学日本,归国后创办健行公学,提倡革命,并曾任同盟会江苏支部部长,是南社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他发扬了“诗界革命”的积极精神,用通俗的诗歌宣传革命思想,如《光复歌》、《爱祖国歌》、《女子唱歌》等。他的在辛亥革命前作的诗往往能直抒革命怀抱,辛亥革命后的诗往往流露出颓唐失意的情绪。柳亚子(1887-1958),名弃疾,江苏吴江人。初受改良运动影响,后思想转向革命。1906年参加同盟会和光复会。1907年与陈去病、高旭等人酝酿成立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成立后,他以很高的热情做了许多实际的工作。他是诗人,青年时期就勇敢地冲击当时各种腐朽诗派。他早期的诗抒写革命怀抱,表现了极大的革命热情。他的《孤愤》诗愤怒斥责袁世凯的窃国罪行。“五四”运动后,他能同情和支持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后仍能歌颂新社会,赞扬劳动人民。他是一位能随着时代前进而不断前进的诗人。著有《摩剑室诗集》、《摩剑室文集》、《摩剑室词集》等。苏曼殊(1884-1918),原名玄瑛,字子谷,广东中山县人。母亲日本人,出生于日本,后随父回广东原籍。家庭关系复杂,他自幼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1903年留学日本,曾参加爱国运动。回国后,在苏州吴中公学任教,后曾去香港,又至惠州古寺削发为僧,法号曼殊。曾参加南社。他有多方面的才能,通中、日、英文和梵文,诗、文、画、小说都很擅长。曾翻译过拜伦的诗和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他的诗清颖秀丽,多抒写惆怅感伤的情怀,但也偶有忧国伤时之作。辛亥革命后的诗歌表现的思想情绪更加低沉。他的小说《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泪记》、《绛纱记》、《碎簪记》等都以爱情为题材,带有较浓厚的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对辛亥革命后上海流行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有一定影响。除上述作家外,马君武、周实、宁调元等也是“南社”的著名作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