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生卒】:前340—前278

【介绍】: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言名正则,字灵均,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战国末期楚国人。屈原出身贵族,与楚王同姓。相传其先祖名瑕,为楚武王子,被封屈地,子孙遂以屈为氏。屈原从小就受过贵族传统的教育,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善于外交辞令。青年时便在朝廷任职,曾作楚怀王的左徒,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屈原生活的时代是战国末期,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大的侯国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异常激烈。其中秦、楚最强,所谓“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战国策·楚策》),统一中国,非秦即楚。所以秦楚两国的矛盾尤为尖锐。这时的秦国,经过改革,已经变成了完全的地主阶级政权,并且日益强大,企图吞并六国,对楚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楚国则由于旧的贵族势力贪重,政治日益腐朽。屈原作为楚国一个有远见的贵族政卿,觉察到了楚国所面临的这种严重形势和政治危机。他希望君王“圣哲茂行”,修明政治,循守法度,举贤授能,使楚国强盛起来;并联合齐国,抵抗强秦,反对暴虐。怀王曾经信任屈原,准备实行屈原的主张,但是怀王周围的许多大臣都是旧的贵族势力的代表,屈原修明法度、改革政治的主张遭到了这些旧贵族的反对。他们伺机陷害屈原,而怀王竟听信谗言,反复无常,疏远了屈原。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把屈原放逐到汉北。这时屈原写了《抽思》和《思美人》(见《九章》)等诗篇。怀王后期,楚在同秦的军事和外交斗争中连连失利。如怀王十七年,秦军在丹阳大败楚军,斩甲七八万;怀王二十八年,秦与齐、韩、魏联合攻楚,杀楚将唐昧,夺去重丘之地;怀王二十九年,秦再大败楚军,斩杀二万,杀将军景缺;怀王三十年,秦攻楚,取八城等。怀王末年,复用屈原,屈原曾劝阻怀王入秦,怀王不听,死于秦地。怀王儿子顷襄王即位后,楚同秦的斗争更是接连失败。顷襄王元年,秦大败楚,斩首五万;顷襄王十九年,秦攻楚,取上庸和汉北一带地方;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顷襄王逃往陈城(今河南淮阳县),至公元前二二三年,楚被秦灭掉。屈原在顷襄王即位后,又遭到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陷害。约于顷襄王十三年左右,被再一次放逐到江南。屈原经洞庭,溯沅水而上,抵辰阳、溆浦(今湖南沅陵一带)等地,又沿湘水至汨罗。此时秦军已攻破郢都。屈原目睹顷襄王的无能和朝廷的黑暗,楚国败亡在即,自己的理想已经破灭。国破家亡,百姓遭难,使他痛苦愤激到了极点,于是投汨罗江而死。死时约62岁。屈原被放逐到江南时写下了许多光辉的诗篇,其中有著名的长诗《离骚》和《九章》等。

屈原的作品,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有二十五篇,未列篇目。现代学者一般认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招魂》这二十三篇作品,为屈原所作。《远游》、《卜居》、《渔父》诸篇,东汉王逸认为是屈原的作品,后人多认为并非屈原之作。屈原作品的重要注本有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宋代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明代王夫之的《楚辞通释》、清代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戴震的《屈原赋注》;今人姜亮夫的《屈原赋校注》、马茂元的《楚辞选》、郭沫若的《屈原赋今译》。

屈原在他的作品中,一再申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他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尖锐地揭露和抨击了楚国统治集团的种种恶德败行,充分表现出他对祸国殃民的邪恶势力的憎恶,对苦难中人民的关切,对自己国家前途命运忧虑和以身殉国的深厚爱国之情。屈原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贵族,他的爱国思想固然不能不带有时代和阶级的色彩,但是,毫无疑问,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人。他同时还是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吸取民间文学营养,创造出感情炽热、想象丰富、波澜壮阔、结构完美、形象鲜明、辞采绚烂、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光辉诗篇,成为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诗体,给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开拓了新的领域。致使《诗经》与《楚辞》在我国先秦文学中,形成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个优良传统,为二千年来我国古代的优秀诗人所继承和发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