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选集,旧时列为“总集”之祖。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在东宫时延集文人们共同编定。《文选》的版本以清嘉庆间胡克家重刻南宋尤本李善注《文选》和《四部丛刊》影宋《六臣注文选》本为最善。1977年中华书局将胡刻本缩小影印出版,全三册。今本《文选》计六十卷,共收周代至六朝梁初七、八百年间一百三十个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的诗文作品七百余篇。
《文选》表现了萧统的文学批评观点。这观点既表现于具体的选目之中,更集中概括于《文选序》中。萧统认为,所谓文学作品,就是那些“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之作。这就在文学与非文学中间划出了一条界线,反映了古人对文学特征的进一步的认识。根据这样一种对文学范畴的看法:《文选》选文的标准着重词采,不收经书、子书和历史著作等以立意记事为本的非文学作品。实际上,《文选》所选的一些史书中的赞论和序述,也并不尽符合萧统自定的体例。由于过分强调词藻华美,《文选》遗漏了一些民间的和文人的优秀作品。但总的说来,选入《文选》的作品大体都比较精,各种文体的主要代表作也大致具备。《文选》不失为代表当时文学观点的好文学选本。
萧统对古今文体做了普遍的考察,在《文选序》中对不同文体的源流、特征作了比较精密的论析。《文选》将收录的作品分为三十七类,对诗、赋还作了更进一步的门类划分。这种比较全面的分类,在当时是一件空前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文选》在文体分类上过分着眼于形式的歧异,过分拘于作品的名称,因而存在着琐碎杂乱的缺点;误标题目的情况,也不乏其例。后人对此有很多的批评。但《文选》在文体分类上所做出的开拓性贡献,仍然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文选》的文学批评观点引起了后人的重视,在文体分类上它也做出了重大贡献。自唐初学者李善注《文选》后,此书流传颇广。唐以后,此书几乎成了文人们学习文学的必修课本。后人的选本,更无不受到《文选》的启发。历代文人研究《文选》及李善等人的注释,形成了一项专门学问,叫做“文选学”,可见这部书对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