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时期的哲学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从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开始,到公元1644年明王朝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为止这一时期的哲学。这时,社会生产力虽然受到生产关系的束缚,但比以往有很大发展。科学技术也有显著进步。宋代,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的三大发明,对世界经济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科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医学上的科学技术成果。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哲学发展提供了物质和自然科学的基础。但宋明两代,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后期阶段。封建统治者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皇帝独揽一切大权,而实际权力落到宦官、外戚手里,政治上极端腐败。与此同时,土地也高度集中。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政策,到了明代,官僚地主大量兼并土地,这样,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出现,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政治纲领,农民起义动摇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在宋辽金元时期,民族矛盾也很尖锐。这些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直接影响到哲学的斗争。

宋明时期的哲学,主要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理学自从南宋以来,一直奉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长期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只是在明代一个时期,心学取得了支配地位。理学是集我国古代唯心主义之大成。理学家以儒家纲常伦理思想为主,并吸收佛、道的某些唯心主义理论,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为宇宙之根本。说“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遗书》卷十五),“理便是天道”,“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同上,卷二十一)所谓“理”,即“天理”或“天道”,是最高范畴,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原。在“理”与“气”的关系上,肯定“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是理,后生是气。”(《朱子语类》卷一)“理“是先于“气”而独立存在的,的第一性的,而“气”是“理”派生的,是第二性的。反对“太虚即气”的观点,认为宇宙“亦无太虚,……皆是理,安得谓之虚?天下无实于理者。”(《遗书》卷三)在认识论上,认为“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致知在格物,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同上,卷十八)认为人的知识是头脑所固有的。“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不能存得心,不能穷得理,不能穷得理,不能尽得心。”(《朱子语类》卷九)只有进行内心的道德修养,才能达到“明天理”。在人性论上,提出“性即是理”的观点。“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同上,卷四)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所谓“天命之性”,即是“天理”。人性体现了“天理”,人性就是善的。人性中有不善的,是由于受“气质之性”的影响。要去恶从善,就必须“存天理,去人欲”,“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人虽有意于为善,亦是非礼。无人欲即皆是天理。”(《遗书》卷十五)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朱子语类》卷十三)“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同上,卷十二)宣扬禁欲主义。还提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同上,卷二十二)的观点,为封建纲常各教作辩护。程朱理学曾长期保持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陆王心学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圣人之学,心学也。”(《象山全集》叙)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同上,卷二十二)“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同上,卷一)指出“心”是根本的,宇宙万物是派生的。还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同上,卷十一)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王文成公全书》卷四)在认识论上,提出“存心、养心、求放心”的修养方法。只有认识本心的“理”,才能先知先觉,“先知者,知此理也;先觉者,觉此理也。”(同上,卷一)人们的认识,就是“良知”的自我认识,要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同上,卷二)“良知”是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把“知”和“行”合而为一。同时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同上,卷一)强调“知”是根本的,“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结果。心学在当时和以后曾发生很大的影响。

宋明时期的哲学,除了客观唯心主义理学和主观唯心主义心学之外,还有张载、陈亮、叶适和王廷相等唯物主义哲学。他们提出以“元气”为本体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反对程朱以“理”为万物的本原和陆王以“心”为万物的本原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太虚即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张载《正蒙·太和》)这是唯物主义观点。“天内外皆气,地中亦气,物虚实皆气,通极上下,造化之实体也”《王廷相《慎言·道体》)。认为“气”是唯一绝对的物质实体,是万物的本原。还提出“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一物两体,气也。”(《正蒙·参两》)指出“气”就是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的统一体。“道原于一而成于两,古之言道者必以两。”(《水心别集》卷五)肯定“凡天下之可言者皆两也,非一也”。(同上)认为“气”有阴阳,有阴阳就有天地万物及其规律的变化,“天地之间,一气生生,而常,而变。”(王廷相《雅述》上篇)。反对理学家所谓“道一而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

宋明的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我国哲学发展到了一个重要阶段。在研究这一段的哲学思想时,不仅要注意研究唯心主义理学和心学禁锢人们的思想,“以理杀人”,而且还要注意研究唯物主义思想对理学和心学的斗争。尤其要注意研究理学和心学提出了许多哲学问题,丰富和深化了哲学的内容。这就要求唯物主义也必须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才能战胜唯心主义。就这一点来说,它为唯物主义,特别是为王船山哲学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