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本质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德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主要代表著作之一。出版于1841年。是作者为批判当时在德国根深蒂固并为封建势力服务的基督教而作,也是为冲破长期统治德国思想界的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而作。

这部著作,正文之前有一、二、三版序言,正文包括“导论”、第一部分“宗教之真正的,即人本学的本质”、第二部分“宗教之不真正的(或神学的)本质”,共二十八章。正文后面有附录“解释、注解和引证”。“导论”概论人的本质和宗教的本质。第一部分论述宗教的人本学的本质。第二部分批判宗教的神学本质,揭露宗教之种种矛盾。费尔巴哈在这部著作中,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尖锐地批判了基督教和唯心主义,系统地揭露了宗教的本质,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观点。

作者在书中首先考察了人的本质。他认为,人之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有“类”意识,人能意识到自己是人,是人的这种类,它能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他说:“人自己意识到的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面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绝对本质,就是人生存的目的。”接着,作者用大量的篇章分析了宗教的本质。他指出,宗教的本质,上帝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超自然的上帝,宗教创造出来的最高存在物——上帝,乃是我们自身本质的虚幻反映。他说:“神圣的本质不是别的东西,就是人的本质,或者说得更好一点:就是人的本质除去了个别的,亦即现实的、肉体的人的限制,对象化了,亦即被看成和崇奉成另外一个与它不同的、独立的实体——因此一切关于神圣本质的规定都是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书中还指出,基督教和自然宗教虽然都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但又有不同。在基督教那里,人的本质从人身上分裂出来之后,完全脱离了任何自然物,而成为一种自为的独立的本质,人不是把部分本质异化,而是把人的类本质异化,把人的类本质从人分离出来,集中在一个神的身上,这个神就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进一步指出,这种从人的本质中分离出来、分裂出来的独立的精神本质,完全处于同人相对立的地位,它反过来成为束缚人、限制人、统治人的力量,成为人的异己力量。人创造出了神,而人则成为自己的创造物的奴隶。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这种异化出来的精神实体转而成为人的存在的统治。“上帝与人是两个极端:上帝是完全的积极者,是一切实在性之总和,而人是完全的消极者,是一切虚无性之总和。”总之,神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人把自己的本质偶像化,神圣化,虚构出一个上帝,然后又让上帝来主宰自己的命运。不是上帝创造了人类,而是人类创造了上帝,这就是宗教的秘密。

书中还用大量篇幅揭露和批判了宗教神学的种种矛盾和荒谬。在揭露关于上帝的“实存性”矛盾时,费尔巴哈认为,实存,就必须有完全的、确实的实在性,被称得上现实的存在,就应该是“感性地被规定的存在”。然而上帝不能被看到、听到,并没有什么人能感觉到。因此,上帝的“实存”是不可能的。在批判宗教信仰时,书中指出:一切跟爱、人道、理性相矛盾的行为、意念,都跟信仰相适应,基督教史上一切可怖的事,都起源于信仰。在揭露宗教神学和道德、法相矛盾时,书中写道:“什么地方把道德建立在神学上面,把法权建立在属神的任命上面,什么地方也就可以为最不道德、最不合法、最卑鄙龌龊的事情进行辩护,说出道理。”费尔巴哈还阐述了自己对神学批判的目的。他说自己关于宗教的研究,没有别的目的,只是想要说明:自然神不是别的,就是自然本身;人格化的神不是别的,就是人的本身。他认为,他的全部宗教批判活动,没有别的目的,只是想用理智代替信仰,用政治代替宗教的教会,用人间代替天国,用劳动代替祈祷,用物质需要代替地狱,一句话用人代替基督。

作者在书中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批判了黑格尔式的思辨哲学,揭露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与神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他指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为上帝创世说提供了理论基础,黑格尔式的思辨哲学“只是宗教真理之彻底的完成而已”。作者批判黑格尔思想产生客观对象的谬论时指出,把“绝对精神”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从逻辑概念中派生出自然,推出现实,就等于算帐不找掌柜的,等于从水里做出酒,等于用语言呼风唤雨,用语言移动山岳。

全书始终贯彻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哲学基本原则,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自然界是不依赖人们的思想、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神秘东西。他公开宣称,本书思想的基本前提是“客观的、活生生的或历史的事实;这种事实,即使用大型纸张费力地加以述说,也是我的头脑所容纳不了的。一般说来,我无条件地弃绝一切绝对的、非物质的、自我满足的、由自身汲取素材的思辨。我跟那些闭目静思的哲学家是天差地别的;为了进行思维,我需要感官,首先就是眼睛,我把我的思想建筑在只有借感官活动才能经常不断地获得的材料上面,我并不是由思想产生出对象,正相反,是由对象产生出思想;只是,这里的对象,专指在人脑以外存在着的东西。”

这部著作也有一些缺点,反映了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他在书中对人、人的本质的论述都是抽象的,把人了解为脱离具体历史时代和具体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自然人,把人的本质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书中虽然揭示了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但没有揭示宗教产生的社会阶级根源。书中对爱的作用进行了过分的夸大和渲染。对爱的过分崇拜,突出的表现在作者要建立人与人之间互爱的新宗教,以代替爱上帝的旧宗教。费尔巴哈虽然批判了基督教,但又不主张彻底废除宗教,只是主张使宗教完善化。这说明他没有把唯物主义思想贯彻到底,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书中反映出来的认识论思想,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但却是形而上学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他排斥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马克思说: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

这部著作的出版,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沉重地打击了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它使人们的思想豁然开朗,一下子从几十年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部著作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恩格斯说:“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8页。)此外,这部著作在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发展史上,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