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约·克·弗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生卒】:1759—1805

【介绍】:

德国剧作家、人。一七五九年十一月十日生于医生家庭,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童年喜欢歌剧,少年时代在拉丁语学校学习,成绩优异,想习神学。但公爵强行把十三岁的席勒送进军事学校,学习了七年法律和医学。学校实行专制教育,但由于狂飙运动以及莎士比亚、歌德等作家的影响,形成了反对专制、追求自由的思想,毕业前夕秘密地写反抗暴君的剧本《强盗》。一七八一年毕业后任军医期间公演《强盗》引起轰动,席勒成为狂飙运动的重要成员之一。公爵因此惩罚了席勒,席勒不满,逃离了符登堡么国。从此专事创作剧本,辗转奔波,生活贫困,后研究历史、哲学,一七八九年去耶拿大学任历史教授。从一七九四到一八〇五的十年间与歌德亲密合作,结下深厚的友谊。他们一起创办文艺刊物《季节女神》、《文艺年鉴》,共同领导魏玛国家剧院。一八〇五年五月九日逝世。遗体葬于魏玛陵墓,歌德逝世后也葬于此,称为“歌德席勒合陵”。《强盗》(1780),描写青年卡尔·穆尔以绿林强盗的身分反抗现实,歌颂了一个向封建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青年。剧本充满了当时德国青年对封建制度的反抗精神,剧本扉页上写了“打倒暴虐者”的口号,并引用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特的话:“药不能医者,以铁治之;铁不能治者,以火治之”。《阴谋与爱情》(1783)是青年时期的代表作。通过宰相的儿子斐迪南与乐师的女儿露易丝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德国市民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阶级矛盾,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宫廷,揭露了公爵、宰相及其走狗们的凶狠、残暴、卑鄙,成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同时也体现了德国青年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喊出了“人都是人”的口号。后期剧作有历史剧《华伦斯坦》三部曲(1799),取材于三十年战争史,控诉了战争的罪恶,表达了德国人民要求建立和平、统一的国家的愿望。剧本《奥尔良姑娘》(1801)描写了英法战争中法国女英雄贞德的事迹,歌颂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历史剧《威廉·退尔》(1803)为最后一部剧作,以瑞士人民推翻奥皇统治的历史和民间关于退尔的英雄传说为题材,塑造了一个反抗异族统治、进行解放斗争的人民英雄的艺术典型。美学理论方面受康德唯心主义的影响,强调文学艺术的社会作用,认为通过审美教育能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解放,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重要著作为《论悲剧艺术》(1793-1795)、《论人的审美教育书简》(1795)和《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1796)。主要的诗作有《希腊的神》、《欢乐颂》、《大钟歌》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