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农民战争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两宋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时代。宋初开国不久,农民起义便连续不断,且“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强如一火”,“遍满天下之渐”。其中规模最大的几次起义有:一、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淳化四年(993)二月,王小波在青城(今四川灌南县)率百余破产茶农起义,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口号,队伍达几万人,占领青城、彭山(今四川彭县)等地。十二月,王小波牺牲,其部属李顺继续领导斗争,队伍发展至几十万人,攻下蜀州(今四川崇庆)、邛州(今四川邛崃),占领成都,建立“大蜀”农民政权,控制四川大部地区。宋政府派重兵镇压,次年五月,李顺牺牲,余部坚持斗争到至道二年(996),最后失败。二、北宋末的方腊起义和宋江等领导的起义。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腊在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县)率众起义。方腊自称“圣公”,年号“永乐”,建立农民政权,队伍达数万人,占领浙江中西部的睦、歙、衢、处、杭、婺等六州五十二县。在其影响下,东南各地纷纷起义,总人数达近百万人,震动整个东南。三年(1121)正月,宋政府以童贯率十五万兵南下镇压,义军被各个击破。四月,方腊被俘,八月被害,义军余部继续斗争达一年之久。和方腊起义同时,河北、山东地区也形成一支由宋江等人领导的起义军,流动山东、苏北作战。声势浩大,攻略十郡,宋朝廷几万官军不敢接近,后与方腊义军同时被镇压。三、南宋初年钟相、杨么起义。建炎四年(1130),钟相在洞庭湖地区聚众起义,提出“均贫富、等贵贱”口号,建立“大楚”农民政权。不至一月,钟相及其子被俘牺牲,其部属杨么继续领导斗争,率部二十余万人,在洞庭湖一带据险结寨,陆耕水战,坚持斗争达五年之久。绍兴四年(1134),南宋政府在招安失败后,派岳飞、张浚镇压,次年起义失败。此外,规模较大的起义还有几十次。两宋农民战争是我国农民战争史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特点是:1.起义延续时间之长,次数之多,为历朝所罕见。两宋三百二十年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共达四百余次。其中规模较大,斗争较激烈的起义多集中在四川、江浙、湖南、江西、福建和广东等经济发达,同时也是土地兼并激烈、封建剥削最为残酷的地区。由于两宋时期专制统治力量强大,政府采取了募流民为士兵,减少流民等政策,两宋农民战争始终没有形成象唐末那样全国范围的大规模起义,但是贯穿两宋始终的数百次局部农民战争,表明这时农民反封建的斗争已经更为普遍发展起来。2.具体提出了“均平”口号。这种口号和思想远远超过了前代农民起义所提出的要求,标志着农民阶级从反徭役、反暴政的斗争进入反对贫富不均的斗争,斗争矛头已经指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这是中国农民斗争的一个极大发展,对以后的农民斗争有很大影响。3.参加起义者除了最基本的农民以外,还有手工业者、小商人、士兵等其它社会阶层。如王小波、李顺起义中的茶贩、茶民、方腊起义中的漆户及竹、木户、茶户以及其它起义中的盐贩、茶商等等,这些中小手工业者不堪宋政府专卖制度的沉重剥削,大量参加起义,他们反抗苛重的租税压榨的要求和目标反映在农民斗争中,显示了这一阶段农民起义不同于过去农民起义的特点。4.北宋时期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错综复杂关系反映到农民起义过程中,一些农民战争把反对阶级压迫和反抗外族入侵者的民族压迫结合起来,表明两宋时期农民斗争经验逐渐丰富,更加成熟。研究两宋农民战争,可参阅《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