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翼”的内容
《彖》又称《彖传》、《彖辞》,分为上、下两篇。“彖”,唐朝的孔颖达按照汉魏以来的注释,解释为“断”,即断定一卦的意思。他认为《彖辞》解释卦象和卦辞,有三种方法:一是取象,即以八卦所象征的事物解释卦义;二是取义,即取卦的义理、德性解释卦象和卦辞;三是析位,是以爻象在全卦中所处的地位说明卦辞的含义。
《象》又称《象传》,分为《大象》和《小象》两部分。《大象》主要是以八卦所象征的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解释卦象、卦名的涵义。《小象》则是对各卦爻象、爻辞的解释,但体例不一。《象》大多以天地万物的现象比喻社会、人事的意义。
《文言》是专门对乾、坤两卦卦辞和爻辞的解释,分《乾文言》和《坤文言》。主要是借阐发天地、宇宙之德,说明君臣上下、进退、存亡的道理。其中很多地方吸取了前人解释《易经》的文字。
《系辞》又称为《系辞传》,分上、下两篇。因为“系”在“经”的下面,所以称为“系辞”。《系辞》是解说《易经》全书义理的通论,也是《易传》思想的核心。内容还有一部分是以蓍求卦的法则,是象数学的依据之一。
《说卦》收录汉初经师的“卦注”、“卦象”学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简要说明《易经》卦爻的变化之理,把天、地、人三才之道贯通了起来;后一部分叙述八卦所象的事物,取象范围更为宽广,如乾卦象征天、君、父、王、首、金、马、冰、寒、木、果等,以乾坤为父母,其余为长、中、少三男三女,以父母兄弟姐妹之道来解释八卦的关系。这些理论对后来易学中的象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序卦》是对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说明,如以“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的观点来解释乾坤两卦居于首位,以因果联系、物极必反、相克相生的观点解释其他各卦之间的相互联系,以“物不可穷”解释最后一卦“未济”,说明事物的变易是不封闭的体系。
《杂卦》是以相反相成的方法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解释卦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因为没有按照六十四卦的顺序来解释,所以命名为“杂卦”。
《周易》又有“三义”、“三易”之说。
“三义”是指:
1.变易。五行迭始,四时更替。变易是万世万物的普遍规律。每卦六爻,八八六十四卦,得到不同的结果,意思就是“易”,即变易。
2.不易。尽管宇宙万物无时无刻都在变化,但是千变万化的同时,都还遵循固定的规律。既有变,又有不变,这就是不易。
3.简易。在人们的印象中,《易》是一门异常高深的学问。其实,往往越是高深的东西,就越是简单。《易》解说天道人事的道理,以六十四卦象征宇宙万物,这种执简驭繁,就是简易。
“三易”说的是《易经》的三种版本:
1.《连山》,相传为夏代所作,以艮卦为首。已佚。之所以称为“连山”,西汉的经学大家郑玄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也。”上古时期,人住在山洞中,猛兽侵袭,洪水泛滥,放眼所见,不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就是飘渺不尽的阴云,所以便以代表山的艮卦为首。
2.《归藏》,相传为殷代所作,以坤卦为首。已佚。郑玄解释“归藏”的来历说:“《归藏》者,谓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也。”夏代以前属于母系氏族社会,集体狩猎所得,上交后全部统一收藏,因此以代表母性的坤卦为首。
3.《周易》,相传为周代所作,以乾卦为首。是现代通行的版本。郑玄解释“周易”的命名说:“《周易》者,谓《易》道周遍无所不备也。”西周时期,中国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便以代表父性的乾卦为首卦。
另外,这三种版本的名字来历还存在其他一些说法。郑玄在他的《易赞》及《易论》中还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由此可见,郑玄本人对“三易”的理解和划分,也是采用的两种标准:一是按时代,二是按内容。但唐朝的经学大师孔颖达不同意按内容划分,他批评郑玄的说法:“郑玄虽有此释,更无所据之文。”又说:“烦而无用,今所不取。”孔颖达赞同用第一种说法的理由是:神农曾曰连山氏,黄帝曾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盖取歧阳地名”。他认为《周易》是成书于周代,而不是郑玄所说的“易道周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