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审美分类创造·草书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文艺审美分类创造·草书

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它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草书始于汉初,当时通行的隶草,即草率的隶书。草书将中国的书法艺术字体结构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 “他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在所有的书体中草书最为活跃、奔放,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意趣和感情,因此它在书法艺术中表现力很强。草书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书写的固定法度的限制,行笔速度快,线条变化无穷,字体被省略删减,布局章法彼此相连,上下贯通。

章草起于秦末汉初,是隶书的草写,保留着较多隶书形迹。东汉赵壹说: “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旨。”至于为什么称为“章草”,一说是汉章帝所喜爱的书法, “有杜度之章草,盖章帝爱其草书,令上表亦作草书,是用则章,实则草也。”另一种“章草”说是,“有史游之章草,盖其《急就章》解散隶体,简略书之,此犹未离乎隶也。”再有一种说法是,“章草‘章’字,乃奏之章”用于奏章。章草的出现是书法史上一个变革性的突破,从运笔、结体以及章法、布白、分行等方面开始了新的变化。如晋索靖《月仪帖》、《出师颂》充分体现出“隶书之捷”,笔画相连,字字独立,柔中见刚的风度。

相传汉末张芝脱去章草中隶书形迹,开创今草。唐张怀瑾称他“学崔(瑷)、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历史上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父子,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便的新体,其中就包括吸取张芝草书之精华,如他的《十七帖》、 《寒切帖》,字体雄健优美,丰肌秀骨,在线的变化上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波涛起伏,轻重缓急,带给人们一种奔放流畅的美感。

到了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张旭、怀素将今草更加放纵,笔如骤雨旋风,点画连绵,飞动圆转,笔势迴绕,酣畅淋漓,出神入化,法度具备,字形变化繁多,曲直、疏密、断续、点画、敛放、伸缩、斜正、交互为用,参差成文。因此被称为狂草,亦名大草。狂草出现于盛唐,同其它书体具有明显区别,主要是减弱书法的实用性,而增强了书法艺术的欣赏特点。如张旭写的《古四帖》,书法遒劲,富于变化,如锥划沙,纵横斜直,无往不收,而又实纤巧浮滑之笔,更适应人们审美需求。继张旭的传统,首推怀素,从他的代表作《自叙帖》中,可以看到心手相师、精神灌注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作用。狂草带给人们一种心地开阔,气魄雄伟的美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