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成书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西游故事起因于唐僧玄奘到印度去求法取经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贞观元年(627)玄奘不顾禁令,混在西域商人的队伍里偷越国境,历经四载到达北天竺,至贞观十九年(645)才返回长安,取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使得中外震动。经他口述,他的弟子辨机整理,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向人们介绍了西域诸国的状况。玄奘死后,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有《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了他取经的史迹。这部著作夹杂着一些弘扬佛法的宗教神话。玄奘其人其事在当时本来影响甚大,加之这部书的广泛传播,所以西游故事便愈传愈奇,神话色彩愈浓,离历史的真实也就愈远了。至南宋,出现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三卷,把神话和取经故事串联起来,记述了唐僧一行六人往西天取经的各种遭遇,书中已经出现了“猴行者”,化为白衣秀士,来保护唐僧取经。同时也出现了沙和尚的前身深沙神。书中的个别章节虽然可以使人联想到《西游记》,但总的说来在内容上和《西游记》差别还很大。诗话的出现,是取经故事的中心人物由玄奘转变为猴王的开端,同时也标志着取经故事由历史向神话过渡的完成。取经故事至少在元代已经定型。现存的元代磁州窖“唐僧取经枕”,已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形象。《永乐大典》中还保存有标题为《西游记》的一段一千二百字的遗文,名曰“梦斩泾河龙”,与小说《西游记》第九回的故事梗概基本相同。而与其时代相近的朝鲜古代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也载有取经故事的梗概,并注云:“详见《西游记》”。从它的八条注释中可见“大闹天宫”已发展成独立的故事,并与取经故事相连,所述取经故事也相当复杂。它复述的一段约一千字的“车迟国斗胜”和小说《西游记》第四十六回的部分内容也基本相同。这两种材料表明,在吴承恩之前,已经有名为《西游记》的平话。而这部平话就是吴承恩加工、写定《西游记》的主要依据。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以此为题材的戏曲创作,如元代吴昌令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元末明初杨讷的《西游记》杂剧等。不过从了解到的内容来看,它们给小说的影响甚微。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虽然以平话为依据,作为一个再创作,他也广泛地运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西游记》中的花果山水帘洞就和他的家乡淮安连云港附近的云台山的自然环境十分相象。同时他也把许多民间故事传说融入《西游记》中去。如二郎神,就是取自民间传说“沉香太子劈华山”。孙悟空形象的塑造更从家乡无支祁的故事中得到启发。淮涡水神无支祁的形象,恰与孙悟空的“法身”相似。因此,鲁迅说:“宋元以来,此说(指无支祁的传说)流传不绝,广被民间……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可见,《西游记》是吴承恩以元人平话为依据,融合了民间传说故事,运用了自己生活体验的再创作。取经故事经过吴承恩的再创作,丰富了内容、情节,塑造了人民理想的英雄孙悟空的形象,形成了作品的独特风格,使它成为一部具有鲜明民主倾向与时代特征的神话小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