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靖政策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在三十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面对法西斯战争威胁所采取的妥协、姑息政策,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绥靖政策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法实力不断衰落,又遭到1929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政局动荡不安,工人运动和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都使英、法在国际政治中处于软弱的地位;经过第一次大战,英、法已得到较多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目前无力扩张,力求保住既得利益,大体上维持现状;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害怕战争及和平麻痹思想严重,英、法也担心战争会搞乱世界市场,影响财政来源;英、法军事准备较差,与法西斯国家的军备差距日益扩大,不想同法西斯德、日、意直接交锋;存在着对社会主义苏联的疑虑和对世界革命运动的恐惧感。因而,英、法等国绥靖主义思潮泛滥,面对法西斯国家咄咄逼人的攻势,它们采取守势,一再迁就、退让,甚至不惜放弃某些战略地带,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妥协求和平,以让步避战争,从而出现了绥靖政策。绥靖政策是英、法维护霸权地位的一种反动政策,归根结底是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一种手段。

绥靖政策有一个发展过程。在1931-1938年间,可通称为“不干涉政策”,其特点在于西方国家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表现了既争斗又妥协,既限制又纵容的矛盾立场和两面态度。从西方国家在日侵华、意侵埃、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等三次战争中的表现可见其特点。日本于1931年9月18日侵略中国东北,这是法西斯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个重大行动,它公开破坏了九国公约,损害了西方国家的在华利益。美国于1932年1月7日发表国务卿史汀生的照会,声明不承认日本破坏国际条约、侵占中国东北的合法性,此即“不承认主义”或“史汀生主义”。国际联盟随即表示支持“不承认主义”。国联经过调查以后于1933年2月24日通过李顿报告书,一方面宣布日本占领中国东北是非法的侵略行为,不承认伪“满洲国”,要求日本从东北撤军,恢复中国对东北的主权;另一方面却不对日本采取任何制裁措施,并建议在东北实行在外国监督下的“自治”,承认日本的特殊利益。日本加以拒绝,并于1933年3月27日宣布退出国联。意大利于1935年10月3日侵略埃塞俄比亚,直接威胁英、法在非洲的殖民利益。国联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并实行经济和财政制裁。但是这种制裁很不彻底,一是禁运不包括意大利最急需的石油、钢铁、煤炭等战略原料;二是英国拒绝封锁苏伊士运河和地中海,使得意大利的军事补给线畅通无阻。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以后,英、法、德、意、苏等二十七国于9月签订不干涉协定,成立不干涉委员会,对内战双方进行封锁。德、意从一开始就全面援助西班牙叛军,而且派出大批军队进行武装干涉。但是,德、意破坏不干涉原则的行动并没有受到任何制裁,实际上使西班牙共和国遭到封锁而处于不利地位。1938年9月,英、法勾结德、意出卖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慕尼黑阴谋,是帝国主义绥靖政策发展的顶峰。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步步退让,不仅没能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带来世界和平,反而姑息养奸,助长了法西斯的扩张野心,破坏了集体安全制度的建立,从而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