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杜勃罗留波夫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杜勃罗留波夫

尼古拉·亚历山大罗维奇·杜勃罗留波夫(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Добролю-бов,1836—1861)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文学批评家、政论家。出生于神甫家庭。1853年在中央师范学院读书时就成为坚定的无神论者,亲自发行手抄刊物《传闻》。大学毕业后在《同时代人》杂志编辑部工作,在这里他发表了许多著名论文,如《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 《亚·谢·普希金》、 《什么是奥勃洛摩夫的性格》、 《黑暗的王国》、 《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 《真正的白天什么时候到来》、 《逆来顺受的人》等。他的全部社会政治活动,都指向一个目标:反对沙皇专制统治和农奴制度,为人民革命事业做思想准备。

在文学观、美学观上,他发展了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战斗传统和唯物主义美学原则。他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认为文学的使命是“为改善社会这个事业而服务”。为此,他猛烈抨击“为艺术而艺术”的流派,主张文学必须反映生活的主要动向,回答当代生活中提出的问题,发挥文学的思想教育和改造社会的作用。关于文学的现实主义原则,他主张文学必须接近现实。强调:“不是生活按照文学理论而前进,而是文学随生活的趋向而改变。”认为艺术创作是客观现实在艺术家意识中的反映,作家应该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作家的“主要价值”也在于“描写的真实性”。但文学接近现实,并不仅是接近现实中的表面现象。他反对以照相式的模仿来取代对现实的真实描写,认为艺术家不能局限于描写生活的个别现象,而要揭示生活的本质。

其次,他强调文学的人民性原则。指出接近现实与接近人民是相辅相成的,真实性和人民性不可分割,人民性表现最充分的地方,也就是生活真实性最充分的地方。

他主张文艺作品应当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反映他们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作家要抛弃本阶级的偏见,渗透人民的精神,体验他们的生活和质朴感情,而不是局限于描写他们的风俗习惯。

关于文学批评,他以“现实的批评”作为文艺批评的原则,主张“现实的批评对待艺术家作品的态度,应该正象对待真实的生活现象一样。”批评家必须以作品本身“所提供给我们的东西为依据”,分析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现象,阐明“它们本身的界限,搜集他们的本质、典型的特征”。批评家决不能给作家“制定什么先决的规则”。他一方面重视以文艺的真实性作为评价作品的首要标准,同时又十分重视作家世界观和艺术技巧的作用,指出“真实是必要的条件,但还不是作品的价值。说到价值,我们要根据作者看法的广度,对他所接触的那些现象的理解是否正确,描写是否生动来判断。”他的许多文艺批评既是“现实的批评”的典范,又是把社会批评同美学批评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榜样。

杜勃罗留波夫的美学思想和文艺观,继承了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唯物主义的、民主主义的优良传统而又有所发展;对于推动俄国进步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和提高文学批评的水平,起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