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立群
陶宏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1),沈鳞竟跃(2)。实是欲界之仙都(3)。自康乐以来(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几乎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如果细加考究,则人类发现并欣赏“山川之美”的时间,与人类自身存在的时间相比,却是如此短暂。所谓“古来共谈”之“古”,并非那么久远。
无论东方或西方,童年时代的人类,与自然的第一次对话,总是充满神秘色彩,带有强烈的宗教意识。那时的山水,是供奉在神龛里供人顶礼膜拜的神象。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山水仁智说,率先突破了山水自然的神秘论体系,从价值论的角度,总结了山水自然的道德价值。对自然山水的欣赏赞美,实际成为人对自身理想人格的欣赏赞美。魏晋玄学注重山水体道,促进了文人与山水的交往。东晋中期,支道林以佛理注《逍遥游》,佛玄合流,完成了玄学自然观向山水审美观的转化。直到此时,哲学彻悟之后的文人才以全新的眼光观山注水,“山川之美”才在美学范围内获得了人们的欣赏。
就陶文本身而言,尽管它只是零简片牍,却保持了山水描写的完整性。“山川”二句总写山水,“高峰”、“清流”则分写山与水。“石壁”、“青林”、“翠竹”略作点染,再从“晓雾”与“夕日”两个方面盛赞山川之美。末以“欲界之仙都”一句收结,显得紧凑而极有层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