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曹增渝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选自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十一月第一版)

就诗意葱茏且雅俗共赏这一点而言,朱自清的《匆匆》和《春》的确可以称为散文诗创作中的双璧。特别是这篇《春》,用清新流畅的口语描绘春色、抒发诗情,更给人留下了鲜活生动、难以忘怀的印象。

这是一种经过提炼的口语。句式简短而又琅琅上口,充满形象感而又富于概括力。象作品开头的“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并没有“随物赋形”的琐细刻划,然而却以整体上的拟人化描写,形象地传达出了春天到来时万物所发生的那种微妙的变动,那种逐渐焕发出来的盎然生机。这种对于春之神韵的统摄和捕捉,正是散文诗特质的生动体现。

春草的繁盛、春花的绚丽、春风的温煦和春雨的柔润在接下来的文字中得到了具体的摹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话就抓住了春草萌生时那种悄无声息而又令人感到意外惊喜的动人情景。“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更是一片典型的、热闹的春色,不仅令人想起传统诗词中“桃红又是一年春”、“红杏枝头春意闹”、“梨花风起正清明”之类的佳句,而且洋溢着一种争芳斗艳生机勃勃的美感。春风“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已经写出了一种令人陶醉的触觉,然而作者进而还要领着人们去仔细地分辨风中夹杂着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和“各种花的香”,提醒读者聆听在春风中应和着的鸟儿呼朋引伴的清脆歌喉和牧童嘹亮的短笛。这就从嗅觉和听觉上进一步丰富了读者对春风的感受。对春雨的描写除了“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等一连串生动的比喻以外,突出地写到了傍晚时分的雨景,渲染出一片安静和平的氛围。与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时的热闹笔墨相比,这里透出的是另一种情味,呈现出一种由动到静的转换,从而构成了作品内在的起伏和节律。

写完了春天的草、花、风、雨之后,作者还安排了一段文字专门写人——春天里的人,着意表现他们那种由于春天的到来而获得的那种“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的精神状态。文字虽然不长,却是辉映全篇的艺术焦点:在此之前关于春天景物的全部描写,都由于这一段的存在而闪烁出了新的光彩。显然,作品所张扬的,不只是大自然在春天里所焕发出来的动人姿容,而且是一份与春天的大好时光相适应的蓬勃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精神。

关于春天的三个比喻,给作品提供了一个精采的结尾:“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春天象小姑娘”、“春天象健壮的青年”,三个人格化形象接连出现,一方面将铺展开来的文思归拢到一处,另一方面通过这三种形象的交替也巧妙地凸现了春天新鲜、美丽、健壮等多姿多采的不同侧面,且造成了一种不断成长、不断前进的动势。首尾相顾,自然拓展出一片清新美好的艺术天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