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先科杨卫红
刘虔
此刻,连被抛洒在幽静荒僻的小径上的那些残延的嘶吼,也完全偃息了。
风暴,昏天黑地的风暴,在昨夜消逝。
黎明,带着春花一般的娇艳和诗的抒情,升了起来。天空展现出湛蓝湛蓝的安谧。
动乱的大地,已经从不可抑止的激动和哀伤,转入了内心冷静的思索:看远山如黛,远山如黛……
如黛的远山,不正是大地静张着的迷人的眼睛么?这温厚慈爱的大地母亲,正含着对于已经过去了的惊恐和疼痛的回忆,在那里静观默想呵!蓦地,一缕缕轻纱一样的白云蒸腾起来,从谷底飞绕在山脊。那可是久蓄于大地心底的思绪在悄然上升?一群大雁正从天际飞来。这些寻觅着阳光和温暖的洁白的天使,也被大地的思索深深激动了。她们的翅羽叩击着蓝天,叩击着人世的门环,向四方八面传递着大地的祈愿,以卸下沉积在人们灵台之上的迷惘和惆怅的尘埃:
“明朗的日子已经开始,路会越走越宽舒。”
“血,流失了,心,不该冷的。”
“复活那些被蹂躏的热情吧!”
“在废墟上重建信念的框架和丰碑吧!”
“时光在流逝,迟疑会丧失明天……”
我凝视着远山如黛。
我的思念也在那里被遮断了吗?
不,我沉思着如黛的远山,我的心,已经感应到了大地思索的震颤……
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散文诗。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历史转折时期特有的沉重而激越,哀伤而又高亢的精神景观。
风景、黎明、如黛的远山、大地母亲、轻纱一样的白云、天使般的大雁等这些自然景观显然都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思想涵义,使之成为整体象征构架中的一个意义成份。想说的是,《大地的思索》中的象征是整体象征而不是局部象征,如果离开了“思索”这一贯穿的精神轴线,那么,这些象征意象就会变得非常难以索隐。显然,这篇作品的成功应该归因于能够将这些分散的意象整合在一起的以“思索”为中心的那种心理氛围,它是一个艺术焦点。从创作主体的角度说,它是使意象内敛和聚合的核心;从欣赏和接受的角度来说,它又是审美思情发散和延伸的媒触。
在这一象征体系中,“如黛的远山”是一关键的意象。从象征的角度说,这一意象本身所具有的朦胧、隐晦的特点使象征体具有相当的张力与浓度。甚至从语义的角度说,它在行文中的频频出现,造成了文本的一种沉郁舒缓的格调,诱发人们的思索,与作者对沉重而激越的时代氛围的把握也非常协调一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