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至道九老》译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至道九老

至道九老

【原文】

李文正公防罢相后,只居京师,以司空致仕[1]。至道元年,年七十一矣,思白乐天洛中九老之会[2]。适交游中有此数,曰太子中允张好问,年八十五;太常少卿李运,年八十;故相吏部尚书宋琪、庐州节度副使武允成,皆七十九;吴僧赞宁,年七十八;郑州刺史魏丕,年七十六;左谏议大夫[3]杨徽之,年七十五;水部郎中[4]朱昂与昉,皆七十一。欲继其事为宴集,会蜀寇起而罢。其中两宰相乃着一僧,唐世及元丰耆英所无也。次年,李公即世,此事竟不成。耋老康宁[5],相与燕嬉于升平之世,而雅怀弗遂,造物岂亦吝此耶!

【注释】

[1]致仕:代官员正常退休叫做“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2]九老之会:相传唐朝时,由胡杲、吉玫、刘贞、郑据、卢贞、张浑、白居易、李元爽、禅僧如满等九位七十岁以上的友人在洛阳龙门之东的香山结成“九老会”。[3]左谏议大夫:唐门下省书吏,掌谏谕得失,侍从顾问。[4]水部郎中:水利部门的主管。[5]耋:(dié)年老,七八十岁的年纪。耄耋之年。

【译文】

李文正公被罢免宰相职务后,一直居住在京城中,最后以司空的官位退休。太宗至道元年,他正好七十一岁,此时他想起唐朝白居易组织过洛中九老会的事情。与自己交往友好的老人中也正好有九位,这里面有太子中允张好问,八十五岁;太常少卿李运,八十岁;故相吏部尚书宋琪、庐州节度副使武允成,都是七十九岁;吴僧赞宁,七十八岁;郢州(今湖北钟祥)刺史魏丕,七十六岁;左谏议大夫杨徽之,七十五岁;水部郎中朱昂和李昉,都是七十一岁。李文正公也想像白居易的九老会一样举办一次九人的酒宴,但正好赶上蜀地出现贼寇动乱而不得不取消这一打算。在这九个人当中有两宰相和一僧人,这是唐代以及宋神宗元丰年间的耆英会中所没有的。第二年,李文正公离世,这个愿望最终没有实现。德高望重的老人健康而又安宁,想要在有生之年能够相聚在一起宴饮,但他的美好的心愿却不能实现,难道造物主也吝啬不愿给这个机会吗?

【评析】

“九老会”,就是指九个高龄老人的聚会。与会的老人不必志趣相投,也不一定是老同事老相识,他们欢聚一堂的条件只有两个,一是上了年纪,二是同乡同里。人生在世,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步入晚年的人,回首过去,总有人生不过一瞬间的感觉。对这一瞬间的回味和挽留,乃是人情之最大愿望,是人生晚年的一种自然欢乐。唐代以前似乎还没有听说过有“九老会”这回事,它的问世,与着名诗人白居易有关。九老会那年,白居易住在洛阳履道坊。那年三月,包括他自己在内,一共七个人,在他家里“合尚齿之会”,所谓“尚齿”,就是高龄的意思了。除开他和另外一人,其他五个年龄均在八十以上。该年夏天,又有两人闻风加盟,一个和尚95岁,而另外一个叫李元爽的。这就是历史上最早一次“九老会”。

本篇文章中曾担任过宰相的李文正公也想模仿白居易举行“九老会”,但因为临时有事,没有成功。古话说,“虽无老成,犹有典型”,我国过去流芳千古的人多是文化名人,他们有些行为无意中会成为人们乐于模仿的“典型”。白居易的“九老会”便是这样一个例子。这“典型”的核心思想,是人性中最基本的一个部分,简言之,便是珍惜晚年,敬重老者。这思想在“百事孝为先”的我国社会尤其大受欢迎。从这个意义上说,九老的形成记录了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更是古代文人雅士隐逸思想的深刻体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