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诋短逊谢》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诋短逊谢

【原典】

傅献简公言李公沆①秉钧日,有狂生叩马献书,历诋其短②。李逊谢曰:“俟③归家,当得详览。”狂生遂发讪怒④,随君马后,肆言⑤曰:“居大位不能康济天下,又不能引退,久妨贤路,宁不愧于心乎?”公但于马上踧踖⑥再三,曰:“屡求退,以主上未赐允。”终无忤也。

【注释】

①傅献简公:即傅尧俞(1024~1091)。北宋官员。原名胜二,字钦之,本郸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徙居孟州济源(今属河南)。未及二十岁即举进士,历仕殿中侍御史、右司谏,因反对新法被贬,一度削职为民,宋哲宗朝,官拜给事中、御史中丞、吏部尚书兼侍讲等。元祐四年至六年(1089~1091),官拜中书侍郎。为官三十载,为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重臣。哲宗元祐六年(1091)卒,年六十八。赠银青光禄大夫,谥宪简。事详《宋史·傅尧俞传》列传第一百。李公沆: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举进士甲科,为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雍熙三年(986),知制诰。四年(987),迁职方员外郎、翰林学士。淳化三年(992),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出知河南府,俄迁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真宗成平初,自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咸平初年改中书侍郎,又累加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真宗景德元年(1004)卒,年五十八。谥文靖。《宋史》卷二百八十二有传。秉钧:执政。②诋:说人坏话。短:不足。③俟:等,等到。④讪怒:诋毁斥责。⑤肆言:放肆地说。⑥踧踖(cù 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译文】

傅尧俞说过,李沆当宰相的时候,有个狂妄的书生拦住他的马,献上一封信,历数他的过失。李沆谦虚地道歉说:“等我回家以后,再详细地看你的书信。”那个书生愈发生气,跟随在李沆的马后,放肆地叫道:“你占据了高位,却不能为天下老百姓谋利益,又不主动退位,拦住了贤人进取之路已经很久了,难道不感到惭愧吗?”李沆只是在马上很不安地说:“我多次请求退下来,可是皇帝没有答应。”始终没有对那位书生的冒失举动生气。

【延伸阅读】

人真正的谦虚不是表面的恭敬、外貌的卑陋,而是发自内心的谦和。自满之徒到头来只会导致失败,谦虚之人才能得到益处。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泰国前总理川立派86岁的母亲川梅,是一个摆食品摊的小贩。她闲不住,虽然高龄了,但还在曼谷的一家市场内摆摊卖虾仁、豆、豆饼、面饼。她说:“儿子当了总理,那是儿子有出息,与我摆摊并没有什么矛盾。我不觉得有什么丢人的,我很喜欢摆摊,在这儿,能见到很多的老朋友。”

川梅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儿子下班回家后狼吞虎咽地吃她亲手做的豆腐。泰国的媒体称赞他说:“一个来自平民阶层的平凡母亲,教育出一名以其诚实正直而受人尊敬的总理。”而川梅在面对记者时却谦逊地表示:“我其实没有做什么,我只不过在他小时候教导他做人必须诚实、勤劳和谦虚,我从不打骂他,但我也记不得他有哪件事让我失望。”

与川梅的谦虚不同的是,世界上还有很多自以为是、沾沾自喜、自高自大的人,这类人往往目光短浅,犹如井底之蛙。

唐太宗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警示语,颇见后人引用,“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思是说国君不要作威作福,要重视老百姓,看到这些人身上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这就是国人引以为豪的所谓的“民本”思想。虽然中国文化中历来都强调“以民为本”,但是这种“民本”不过是手段,骨子里仍是为“官主体”服务的。所以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官本位”才是国人长久以来难舍的情结。中国的老百姓对于官员的心态很复杂,也很奇妙。他们当面畏惧、奉承、艳羡,敬之若神灵;背后却嫉恨、诋毁、谩骂,贬之若强盗。然而回到现实生活中,不但自己视官职为肥差,而且还将观念灌输给子女,以跻身官场为莫大荣耀。所以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傅尧俞所看到的,穷书生当面斥责宰相的场面,是不太可能会发生的,因为书生应该是躲避还来不及,更遑论敢于当面叫板了。所以在傅尧俞眼中这个书生是“狂生”,因为只有“癫狂”的人,才会做出如此不合常规的事情来。不过同样的故事,我们也可以换个场景观察。从现代人的眼中看来,书生不过是一个有着很强社会良知的人,他不过是在履行一个公民的正常责任,如此而已。对于宰相而言,他的谦逊的反应,也很正常,因为无论职位多高,到底也不过是公务员,既然是为民服务,自然就得面对人民的质询了。此事放在现代语境中自属平淡无奇,但是在封建时代却不免惊世骇俗了。李沆的谦虚反应,完全出于个人的出色修为,是彼时昙花一现的风景,因为少所以弥显珍贵。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