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淳作品分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生卒】:1899—

【介绍】:

日本无赖派*作家,生于东京浅草,1920年东京外国语学校法语科毕业。毕业后成为杂志《现代文学》的同人,开始发表作品,研究、翻译莫里哀法朗士、纪德等法国文学家作品,对象征派*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1924年任福冈高中法语教师,1935年辞职回到东京。回京后当年发表处女作《佳人》。1936年发表中篇小说《普贤》*,获当年芥川文学奖。这些作品表现了作者对文学传统的挑战和变革。他的主要作品还有:《马尔斯之歌》)1938,遭禁)、《黄金传说》(1946)、《废墟上的耶稣》(1946)、《紫苑物语》(1956)以及随笔《夷斋游戏》(1961)等。

石川淳的大部分作品发表于战后,和太宰治*、坂口安吾*等人一道被称为无赖派。但在无赖派文学中,他是颇有个性的。在创作手法上,他受二十世纪初法国文学影响,注重思想性和象征性。他的作品虽然也表现了苦闷和彷徨,但结尾并不是完全找不到出路,大多在绝望的边缘上隐隐约约发现一线希望。如《黄金传说》中的“我”,口袋里放着一块已停止走动的怀表。当他历尽艰辛找到下落不明的自己的女人时,那女人已当了妓女,和一个魁梧的黑人美国兵消失在人群里。他正感到绝望、沮丧、无路可走时,口袋中的怀表开始滴答滴答地走起来。石川淳的另一篇代表作品《普贤》也表现了这种在绝望后产生新的希望之主题。石川淳不仅通晓法国文学,对日本的古代文学,尤其是江户文学也有很深的造诣,还发表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小说,如长篇《至福千年》(1965-1966)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