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韩魏公①器量闳博②,无所不容,自在馆阁③,已有重望于天下。与同馆王拱辰、御史叶定基④,同发解⑤开封府举人。拱辰、定基时有喧争,公安坐幕中阅试卷,如不闻。拱辰愤不助己,诣⑥公室谓公曰:“此中习器度耶?”公和颜谢⑦之。公为陕西招讨,时师鲁与英公⑧不相与⑨,师鲁于公处即论英公事,英公于公处亦论师鲁,皆纳之,不形于言⑩,遂无事,不然不静矣。
【注释】
①韩魏公:韩琦(1008~1075),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天圣进士,初授将作监丞,历枢密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时称“韩范”。嘉祐元年(1056),任枢密使;三年(1058),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嗣位,拜右仆射,封魏国公。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出知相州、大名府等地。熙宁八年(1075)卒,年六十八,谥忠献。《宋史》卷三百一十二有传。②闳博:宏伟博大。③馆阁:掌管图书、编修国史之官署。宋沿唐制,置“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通称“馆阁”。④王拱辰(1012~1085):字君贶,开封府咸平(今河南通许)人。天圣八年(1030)举进士第一,通判怀州,入集贤院,历监铁判官,修起居注,庆历元年(1041)为翰林学士,累拜御史中丞,累官武汝军节度使。数论事,颇强直。尝论夏竦不宜官枢密,帝未省遽起。至前引帝裾,竦遂罢。因逐王益柔、苏舜钦以倾范仲淹,为公议所薄。神宗元丰八年(1085),病卒于彰德军节度使任上,终年七十三岁。朝廷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懿恪。《宋史》卷三百一十八有传。叶定基:生平资料不详。⑤发解:唐宋时,应贡举合格者,谓之选人;由所在州郡发遣解送至京参与礼部会试,称“发解”。此处指主持举人选拔考试。⑥诣:登门。⑦谢:道歉。⑧师鲁:尹洙(1001~1047),字师鲁,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世称河南先生。天圣二年(1024)登进士第,授绛州正平县主簿,历任河南府户曹参军等职。后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陕西用兵,尹洙被起用为经略判官,累迁至右司谏,知渭州,兼领泾原路经略公事。为其部吏诬讼,贬监均州酒税。《宋史》卷二百九十五有传。英公:夏竦(985~1051),字子乔,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以父死事补官。景德四年(1007)举贤良方正,仁宗朝,累擢知制诰,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召入为宰相,为言官所攻,改枢密使,后进封英国公,皇祐三年(1051)卒,年六十七。谥文庄。⑨不相与:合不来。⑩不形于言:不在话语中显露出来。
【译文】
韩琦的器量宏伟博大,他对什么事情都能容忍。他还在馆阁读书的时候,就已经深孚众望,天下闻名了。他曾经与同馆的王拱辰、御史叶定基共同主持开封府的举人考试。王拱辰、叶定基两人不时产生争执,韩琦则在房间里面阅卷,对他们俩的争吵置若罔闻。王拱辰抱怨韩琦不支持自己,就跑到韩琦的房间对他说:“你躲在这里面修炼你的器度吗?”韩琦和颜悦色地向他表达歉意。还有一次,韩琦担任陕西招讨,当时尹洙与夏竦两人合不来,尹洙在韩琦面前说夏竦的不是,夏竦也在韩琦面前说尹洙的不是,韩琦都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但是没有传出他们彼此说的话,所以没有引发什么事端。否则俩人一定会闹得不得安宁。
【延伸阅读】
俗话说得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人之所以发生争执,不适当的言语是其真正的罪魁祸首。口舌很容易招惹是非。日常生活中最通俗的说法莫过于人们耳熟能详的:吃坏东西不舒服的是你自己,而说错话受伤害的是别人。古语有云:“一言即出,驷马难追。”
圣人孔子也曾告诫后人:“君子说话言辞一定要慎重、缓慢。”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如果任性而为,率直而言,直露胸臆,不注意言语的对错轻重,只图一时之痛快,到头来恐怕只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重者甚至遭到意想不到的灾难。
小慧是一位相当优秀的女孩,漂亮大方又有人缘。结婚当天贺客满堂,众人认为新郎新娘两人“郎才女貌”,真是天作之合,一定可以永浴爱河,白头偕老。而小慧也非常高兴,认为自己找到了如意郎君。在婚礼进行当中,小慧透过头纱,偷偷地瞄了一下英俊体贴的老公,不禁感到欣喜与满足,心想不久就将踏上人生的新旅程。
不料,婚后一个月,小慧开始觉得生活上不尽如意,也不如婚前想象的那样美好。虽然小慧觉得老公很健谈,有时说话也很幽默,但有时也令她感到很不是滋味。譬如有一次,老公竟在朋友到家里来聊天时说:“别的情侣、夫妻是彼此看对眼,我呀,是看走眼了!”小慧听了,气得白他一眼,一个人走进厨房生闷气。
尽管事后老公解释说,那些话只是在朋友面前“开开玩笑”而已,但小慧总是觉得很不舒服,为什么每次都是以“否定别人”来开玩笑?而在家里老是一副“只有他是对的”的样子,动不动就说“你看你,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事都不会干”“哎呀,你们女人不懂”。很显然,不恰当的言语是产生矛盾的根源。立身于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我们还不应该牢记“祸从口出”这句至理名言吗?当然,祸从口出也并不是让你不说话,而是告诫你说话一定要谨慎。常言道:“言多必失,谨开言,慢开口。”
玉石破损了可以磨平,但说话不当导致的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现代人身在单位,难免会碰到同事之间的争吵,在这个场合,劝甲就会让乙生气,劝乙就会让甲不满,如果两个都不劝,结果很可能是甲乙都得罪。此时此刻,劝还是不劝,还真是一个麻烦的问题。韩琦的做法是,两个都不劝,只要有人登门责怪,就表达歉意。虽然故事没有交代他的上述做法,是否让那两个人都满意了,不过平心而论,即便是怨恨,程度也不会深。因为王、叶二人的争吵,并无所谓对错,也不关乎立场,只不过是意见不合,所以第三方的韩琦很难站队,对于这类鸡毛蒜皮的小事,聪明的做法,莫过于靠边站,不掺和。如果争吵的事情关系重大,此时还选择沉默的话,非但不是胸怀宽广,而是胆小怕事了。这显然不是韩琦的作风。史书称:“时二府合班奏事,琦必尽言,虽事属中书,亦指陈其实。同列或不悦,帝独识之,曰:‘韩琦性直。’琦与范仲淹、富弼皆以海内人望,同时登用,中外跂想其勋业。”在别人争吵的当时,自己两不相帮,虽然显得尴尬,但毕竟还能够逃避,还有一些争吵是你想逃都逃不了的。有时候两个不相合的人,视你为知己,分别在你面前说对方的坏话,将他们的冲突在你身上重演,此时此刻,你就必须表示立场了。虽然俗话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说”,但背后说人总归是不体面的。因而此类单方面的劝架,就更显得困难。韩琦的做法是,两个人的意见都采纳,但是不彼此传话。于是一场矛盾就化于无形。韩琦无疑是一位交际场的高手,他懂得给别人留路,也懂得给自己留路,而事实证明,在给人方便的时候,留给自己的往往也是方便。当然背后还是他宽广的胸怀在起作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