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著,人民出版社,29万字,2017年10月第1版,56元)
△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出发,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发展是当代中国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重大问题。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逻辑性和本质规定进行深入分析后,研究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及对制度的大众认同,即理论认同、科学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进一步发掘其动力源泉、内在规律、形成机制。然后,阐述制度完善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本要求和路径选择,进一步探讨评价尺度及其理论根据,最后阐述制度的限度、制度完善和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坚定制度自信等。全书共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其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获得理论的目的在于实践,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实践。
○掌握制度理论、建构实践理论、实践改造社会、实践效果评价。
○改革开放前的探索和发展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发展基础: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经验和教训;③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发展提供了制度确立的现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探索和确立的过程给我们的启示:①一个政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②一条思想路线的实践:实事求是;③一条工作路线的坚守:群众路线:④一种制度实现形式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特殊矛盾优先;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科学性优先;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实践优先;批判与建构的辩证统一,建构优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①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②明确关系:政府与资本权力的边界;③人民本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生向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世界历史意义:①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②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③人类社会政治生活向社会生活“回归”的现实路径;④既“向世界说明中国”,又“向中国说明世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大众认同表现为以下几个维度:理论认同、科学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国际维度。
○制度是哲学、文化的表征。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及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关于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关于剩余价值学说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评价社会历史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观点等。其中的核心理论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方法、辩证分析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历史分析方法、群众路线方法。
○完善和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的路径:①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③培养制度意识,形成制度思维方式;④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成果。
○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价值尺度优先;现实尺度与理想尺度的统一,现实尺度优先;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的统一,历史尺度优先。
发展生产力:根本尺度;社会公正:首要尺度;人的发展:价值尺度;法治化:内在尺度。
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人民主体的观点;以法治为核心的社会秩序理论;以公正为原则的个人权利理论。
○“制度绩效集中体现了制度运行的结果,它是制度运行取得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综合效果,集中体现为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杨雪冬。
○制度是具体的、历史的、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