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弗兰兹作品分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生卒】:1883—1924

【介绍】:

奥地利小说家,表现主义*文学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其父是一经营化妆品的批发商,他对卡夫卡管教甚严,形成了卡夫卡的忧郁与悲观的性格。1889年卡夫卡读小学。1893年入国立德意志高级中学。1901年入布拉格日耳曼大学,先学文学,后从父命,改学法律。在大学期间,对创作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还常出入于德国学生俱乐部,与同学马克斯·勃罗德成为挚友。190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一场战斗纪实》,这个短篇直至1909年才得以发表。1906年,卡夫卡获法学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作为“见习助理”在“通用保险公司”就业。1908年,又转入半官半民的“工人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临时职员,不久转入终身职。这时他接触了丹麦哲学家、存在主义先驱者基尔凯郭尔*的哲学,也接触过我国的老庄哲学。这些思想接触,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他还曾随勃罗德夫妇到意大利、法国、瑞士和德国等地漫游。在外国旅游,极大地开阔了卡夫卡的创作视野。1917年,卡夫卡咳血,确诊为肺结核。1924年他在维也纳郊外的乞尔村疗养所病逝。死后遗体安葬在布拉格休特拉斯尼兹的犹太人公墓。卡夫卡订过三次婚,但因悲观和健康原因,未能如愿,只得终生不娶。

卡夫卡的小说创作是“卡夫卡式”的表现主义。他的小说,多以人的异化现象为主题。短篇小说代表作《变形记》*(1912)就写了人变成一只大甲虫的故事。他的小说还多表现人的灾难感、孤独感与负罪感。通过对这些病态心理的描写,卡夫卡接触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某些本质问题,表现了西方普遍存在的“现代人的困惑”。形象的图象化是卡夫卡小说的重要特征。他的小说,不是对现实形象的如实而逼真的反映,而是一种扭曲和变形的怪诞的图象。长篇小说《城堡》*(1922)中的城堡缺乏边廓清晰的外观,那只是一种条紊乱的模模糊糊的城堡而已。形象的寓言化是卡夫卡小说的又一重要特征。人变甲虫(《变形记》)是寓言,动物保存食物的惴惴与不安(《地洞》*,1923)是寓言,一银行家突遭逮捕又被荒诞地处死(《审判》*,1918)又何尝不是寓言。形象的符号化也不失为卡夫卡小说的重要艺术特征。他的城堡,不过是一个统治势力存在的较为复杂的符号;他笔下的老光棍——勃鲁姆费尔德(《老光棍勃鲁姆费尔德》*)被爱狗与厌狗的思绪所折磨,他不过是一个生物性的符号;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带有一个“K”字母,这也是一个陌生感、孤独感与灾难感的符号。卡夫卡一生写有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1914)、《审判》(1918)、《城堡》(1922)。此外,还有短篇小说集《变形记》(1912)、《在流放地》(1914)、《乡村医生》(1919)、《饥饿表演者》(1920),小品集《观察》(1913)。卡夫卡生前只发表过6个短篇。他曾嘱挚友马克斯·勃罗德将他的著作在他死后“毫无例外地予以焚毁”。但遗嘱执行人勃罗德没有执行这一遗愿。他整理了亡友作品,先出有单行本,1935年出6卷本《卡夫卡全集》,1950年又编辑出版9卷本《卡夫卡全集》。卡夫卡有一小部分作品原稿被其女友焚毁。

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重要代表作家,与乔伊斯*、普鲁斯特*一起同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卡夫卡生前和死后一段时间,颇为寂寞。但本世纪50-60年代,在欧美,尔后在苏联和东欧迅速形成了一股“卡夫卡热”,卡夫卡的作品不仅被大量地译成外语,又被回译为德语。这种“回译现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是颇为罕见的。这种“卡夫卡热”不久又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卡夫卡学”。卡夫卡曾说:“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能够摧毁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上则刻着:‘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因此,人们称卡夫卡为“弱的天才”。现在,卡夫卡已是德语文学中的大作家,恰如西德文学评论家汉斯·迈耶所说:近百年来,德语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家,第一是卡夫卡。卡夫卡的小说创作是后期现代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文学的先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