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三家七穆》译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三家七穆

三家七穆

【原文】

春秋列国卿大夫世家之盛,无越鲁三家、郑七穆者。鲁之公族,如臧氏、展氏、施氏、子叔氏、叔仲氏、东门氏、翭氏之类固多,唯孟孙、叔孙、季孙实出于恒公,其传序累代,皆秉国政,与鲁相为久长。若揆之以理,则桓公弑兄夺国,得罪于天,顾使有后如此。郑灵公亡,无嗣,国人立穆公之子子良,子良辞以公子坚长。乃立坚,是为襄公。襄公将去穆氏。子良争之,愿与偕亡。乃舍之,皆为大夫。其后位卿、大夫而传世者,罕、驷、丰、印、游、国、良,故曰七穆。然则诸家不逐而获存,子良之力也。至其孙良霄乃先覆族,而六家为卿如故,此又不可解也。

【注释】

[1]揆之以理:按照一般情理推测揣度。揆:揆度。

【译文】

春秋时期,各国的卿大夫世代显贵兴盛的,没有能超过鲁国的三家,郑国的七穆的。鲁国的王公贵族,如臧氏、展氏、施氏、子叔氏、叔仲氏、东门氏、絥氏等等,虽然很多,但唯有孟孙、叔孙、季孙才是桓公的后代,他们一代代地继承下来,全都掌管过国家政权,他们掌管政权的时间与鲁国的国祚一样长久。如果按一般情理推测揣度的话,那么,桓公就是弑兄夺国,已经得罪于天,反而上天却让他的后代如此兴旺繁盛。郑灵公死后,没有子嗣,国人想要册封穆公之子子良为皇上,子良坚决不同意,还推荐公子坚为皇帝,于是公子坚被册封为皇帝,就是郑襄公。即位后,郑襄公想要把穆氏的人全部驱逐出朝廷,子良与襄公发生争论,并声称要与穆氏的人共存亡。于是襄公放弃了这件事,于是穆公子孙都降为大夫。后来位居卿大夫而世代相传的有罕、驷、丰、印、游、国、良七家,被称为七穆。诸穆之所以没被驱逐而得以留下来,都是子良的作用。但子良一族只传到孙子良霄一辈就先被灭了族,其他六家则依然世袭卿大夫之职,这又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

【评析】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然而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作者文中写到的鲁三家与郑七穆。鲁国孟孙、叔孙、季孙三家是桓公的后代,桓公是杀了兄弟才夺取国家的,有违天和,子孙却世代掌管国家政权。这是恶人未得恶报。郑穆公之子公子子良把公位让给了公子坚,当公子坚要把穆公一族驱逐的时候,又是公子子良据理力争,保全了这七家。然而其他六家依然世袭卿大夫之职,只有公子子良一族传到孙子就被灭了族。这是善人未得善报。这两件事都让作者感到费解。其实所谓的“因果报应”,只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愿望。历史与命运,自然有它们的规律与轨迹。以前说书人开场之前,常会念一首《西江月》,词曰:“守法朝朝忧闷,强梁夜夜欢歌,损人利己骑马骡,正直公平挨饿。修桥补路瞎眼,杀人放火儿多。待到西天问我佛,佛说看他因果。”今人有将最后一句改为“佛说我也没辙”,看似无可奈何,其实要比原词豁达百倍。古训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之说。行善不是为了得到回报,作恶的也不能等着老天去制裁他。有菩萨心肠、霹雳手段,做好事不计较得失,遇到坏人可以去除他的恶,能够洞明世事、老练通达的人,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