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袴》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诬袴

【原典】

陈重同舍郎有告归宁①者,误持邻舍郎袴②去。主疑重所取,重不自申说,市袴以偿。

【注释】

①陈重:字景公,东汉名士,豫章宜春(今属江西)人。少与同郡雷义为友,俱学《鲁诗》《颜氏春秋》。后举茂才,除细阳令。政有异化,举尤异,当迁为会稽太守,遭姊忧去官。后为司徒所辟,拜侍御史,卒。此事详见《后汉书·独行列传》。郎:汉官名,秦汉时,郎官属郎中令,员额不定,最多时达五千人,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四等。以守卫门户,出充车骑为主要职责,亦随时备帝王顾问差遣。归宁:指古代新婚夫妻在婚后的第三日,携礼前往女方家里省亲、探访。②袴(kù):同“裤”,裤子。

【译文】

陈重同僚中有人新婚不久要去丈人家回礼,走的时候误拿了邻舍的人一条裤子。主人怀疑是陈重所拿,陈重也不申辩,买了一条裤子还他。

【延伸阅读】

年轻人的本性是冲动的,所谓的少年意气,所谓的年少轻狂,面对他人的误会,大部分人的反应会是横眉冷对,绝少妥协。所以孔子告诫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说自己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孟子则说自己四十不动心。我们不知道陈重此时年岁几何,但从他与人同宿舍的描述来看,应该不会太大。史书说他“少与同郡雷义为友,俱学《鲁诗》《颜氏春秋》。太守张云举重孝廉,重以让义,前后十余通记,云不听。义明年举孝廉,重与俱在郎署”。小小年纪有了如此的修为,让我们由衷叹服。故事没有说明室友归来,还回裤子之后,主人的羞愧与敬佩。但对于陈重而言,后面发生的事情,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显然不是要得到事实澄清之后别人对自己的赞誉。我们愿意这样去猜测陈重,因为他是一个心地淳厚的人。一个对他人无限宽容的人,对于他人并非恶意的误会,他自然不会拂人之意。故事中陈重明明被误会,却选择不予申辩甚至于接受,在当时因为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可能成为当时的美谈,但是在当下的语境中,这会引来很多的麻烦,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对自己而言,选择接受误会,就要承担很多污蔑的风险;而对于他人而言,这种纵容的姿态,无疑会助长某些居心叵测之人的坏心。当然故事的重点在于要凸显陈重的宽厚仁慈。能吃亏既是宽厚的显著特征,也是古今称许的优良美德,因为所有歌颂仁慈的故事,最后的结局都是好人得到了好报。陈重是一个很好的榜样,虽然这个榜样的姿态极高。俗话说,矫枉必然过正。出格的行为,才能彰显出格的人才。清代大诗人龚自珍云:“虽然大器晚年成,卓荦全凭弱冠争。”(《己亥杂诗》)真正出色的人才,在年轻的时候,便已经显露峥嵘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