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学《十二 五世同居》译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十二 五世同居

十二 五世同居

张全翁言,潞州有一农夫,五世同居。太宗讨并州,过其舍,召其长,讯之曰:“若何道而至此?”对曰:“臣无他,唯能忍尔。”太宗以为然。

【译文】

张全翁说,潞州有一个农民,他家五代人住在一起。唐太宗讨伐并州,路过他家时,召见他家的长辈,问道:“你有什么办法能使五代人和睦地住在一起呢?”那个农民回答说:“我没有其他什么办法,只不过是能互相忍让罢了。”唐太宗认为他说得很对。

【评析】

治家的正道,始于夫妇之道。夫妇之道就是丈夫仁义,妻子顺从。唯有如此,上可以承担对祖先的祭祀,下可以孝敬父母。夫义而妻顺,家道才可以兴旺发达。一家五代人生活在一起,这引起了唐太宗的兴趣,于是亲自登门造访。唐太宗也许怎么也不会想到,维系这一家五代人关系,使他们能够和睦地生活在一起的,竟是一个“忍”字。这里面其实就包括了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相忍让。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际关系,父母的形象对子女的思维方式和人格的形成都会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父亲的爱是权威的爱,母亲的爱是慈祥的爱。父亲适度保持自己严厉的形象,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和谐;母亲给孩子以慈祥的关爱,能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由于血缘因素的存在,家庭关系成为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关系。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在与家人相处时忽略了技巧和必要的逻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懂得了这样的道理,我们才会将我们的“避风港湾”装点得更为美丽,才会拥有一个更为温馨、和谐的生活氛围。

典例阐幽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家,是所有人的避风港湾。整天在外打拼,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事,难免会让人感到倦怠、委屈。当那颗紧绷着的心回到家里的时候,才能得到真正的休息与放松。因此,所有的家庭成员,特别是夫妻之间,应该做到相互体谅、相互尊重。所谓夫妻,就应该不离不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桓少君是东汉渤海鲍宣之妻。鲍宣曾在桓少君父亲那儿修学,桓父见鲍宣家清寒贫苦,依然勤学不止,觉得将来决非等闲之辈,便将少君嫁给了他。成婚时,桓家为少君准备了丰盛的嫁妆。鲍宣一见,觉得不是滋味,便对少君说:“你生在富裕之家,平时衣食住行都很讲究,而我家贫穷,门第也低贱,实在是不敢当啊!”少君说:“我父因见你品行高尚,故将我许配给你,而今既为夫妇,我当然很乐于尊重你的心意。”鲍宣听了很高兴。

少君便将带来的仆从与服饰全部送回娘家,换上了粗衣短裙,与鲍宣共同推着小车来到了鲍家。少君刚拜见过婆婆,便提起水瓮外出打水去了。后来一直恭恭敬敬地侍奉长辈,与丈夫同心同德,乡邻见了都赞不绝口。鲍宣后来官至司隶校尉,他的儿子也为鲁郡太守。一次孙子鲍昱问少君:“太夫人还记得当年推小车的事吗?”少君答道:“先婆母在世时曾说过:‘存不忘亡,安不忘危’,我哪里敢忘记呢?”桓少君放弃父母为她安排好的优裕条件,心甘情愿地与丈夫共同艰苦创业,功成名就后又不忘教育后代居安思危,这样的人为人处世,实在是相当明智而又不容易啊!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