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游庐山诗》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苏轼:记游庐山诗

苏轼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已而见山中僧俗皆云:“苏子瞻来矣!”不觉作一绝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候。”既自哂前言之谬,又复作两绝云:“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又云:“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旋入开先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往来山南北十余日,以为胜绝不可胜记,择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峡桥,故作此二诗。最后与总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仆庐山诗尽于此矣。

苏轼在这篇文章里记叙了他元丰七年(1084)赴汝州途中游览庐山时作诗情景。总共提到七首诗,其中《漱玉亭》、《三峡桥》两首五古虽是他自己颇为得意的写景名篇,却只提了一下篇名而未引诗句;然而主要用意并不在于描绘景物的五首绝句却都抄录了全文,再加篇首文尾都用“仆”字自谦,表明这篇文章有可能是为答复某一朋友的询问而写的。那位朋友显然已经读过了他的那两首五古,也就不必再抄录了。

本文所抄录的五首绝句都写得明白如话,但往往含有相当深刻的哲理,和禅宗的偈语颇有相近之处。苏轼这次游庐山,原本不想作诗,要仔细地观赏一下庐山的美景,不料被人认了出来,于是人们热情奔走相告,这情景使他很受感动,一高兴就破了戒,作起诗来。从“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这两句诗里可以看出苏轼在当时知名度很高,甚至象庐山这样僻远之地也有景慕者,而且并没有因他遭到贬谪而疏远他。对此,苏轼既感到出乎意外,又感到十分欣慰。这种感情都在“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两句中表露出来。又觉得这诗写的不大妥当,不免自笑,所以说“自哂前言之谬”。在诙谐之中,脱口又吟出第二、第三两首绝句。在第二首中采用拟人手法,把庐山想象得和人一样富有感情,对“故人”表示热烈欢迎,对素无感情的陌生人则是“偃蹇不相亲”,傲然屹立,不理不睬。在“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两句中的“识”字,既联系着前诗“人人识故侯”的“识”,同时也道出了他希望成为庐山故人与之相亲的情感。所以说:“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接着吟出的第三首绝句诗似乎是在同庐山这个初次识面的新朋友继续寒喧,除说到神交已久之外,就是强烈地表达这次见面的兴奋和喜悦了。

第四首诗是有感而发的。由于友人陈令举(舜俞)在文章中把徐凝的庐山瀑布诗和李白相提并论,觉得未免好笑,因此写出这首诗来表示自己的见解。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相比,徐凝的“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的确是黯淡无光的。李白的诗好比艺术大师笔下的山水,而徐凝的诗却不过象是技术人员用圆规直尺之类画出来的机械图象罢了。其主要差别在于意境的有无。

文章抄录的第五首绝句,即《题西林壁》。这首诗含有深刻的哲理,表现出生动的理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乃是千古绝唱。它不仅是针对原先写的“要识庐山面”那句诗来了一次翻案,更重要的是以诗歌的语言形象而又生动地阐述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启示人们要跳出狭小的天地,以客观的态度,从宏观上总体观察,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这篇短文,以游记散文的形式记述游庐山作诗经过和所作之诗,写法很别致,不须雕琢,只是依次写来,逐一说出,亲切自然,颇有情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