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用典名句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有人说,孔子的这句话,是中国传统伦理中的“道德黄金律”。与西方伦理中公认的“道德黄金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相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抛弃了自我中心主义,体现出更强的自我责任与道德约束,这既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品格,也代表着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想象。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当今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不仅走不通,而且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世界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只有和平发展,才是人间正道。几十年来,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各国都需要秉持这样的“道德黄金律”,一起维护世界和平,才能在和平发展中走向共同的未来。

■原典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

■释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对弟子子贡提问的回答。子贡问:“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答道:“应该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这句话反过来就是说,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也愿意这样做,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出现在《论语·颜渊》中。这是孔子对弟子仲弓说的。仲弓问仁,孔子答道:“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熹《论语集注》释为:“推己及物。”就是说,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这句话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与人相处应当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故孔子提倡“恕”道,主张宽恕待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