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道《西山十记·玉泉山》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袁中道:西山十记·玉泉山

袁中道

功德寺循河而行,至玉泉山麓,临水有亭。山根中时出清泉,激喷巉石中,俏然如语。至裂帛泉,水仰射,沸冰结雪,汇于池中,见石子鳞鳞,朱碧磊珂,如金沙布地,七宝妆施,荡漾不停,闪烁晃耀。注于河,河水深碧泓渟,澄澈迅疾,潜鳞了然,荇发可数。两岸垂柳,带拂清波,石梁如雪,雁齿相次。间以独木为桥,跨之濯足,沁凉入骨。

折而南,为华严寺,有洞可容千人,有石床可坐。又有大士洞,石理诘曲,突兀奋怒,皱云驳雾,较华严洞更觉险怪。后有窦,深不可测。其上为望湖亭,见西湖明如半月,又如积雪未消。柳堤一带,不知里数,嫋嫋濯濯,封天蔽日。而溪壑间民方田作,大田浩浩,小田晶晶,鸟声百啭,杂花在树,宛若江南三月时矣。

循溪行,至山将穷处,有庵,高柳覆门,流水清激。跨水有亭,修饬而无俗气。山余出巉石,肌理深碧。不数步见水源,即御河发源处也。水从此隐矣。

《西山十记》是袁中道春游北京西山所写的一组纪游小品。所写的游览范围在西湖(今颐和园昆明湖前身)到香山、万安山一带。这篇“记二”是写游玉泉山的。

玉泉山在北京西北郊颐和园西,是西山东麓的小支脉。风景清丽优美,尤以泉水为著。故而这篇小记首先抓住这个特征,着重记述泉水之胜。随着游踪所至,随笔点染勾绘,再现出它的清奇可爱。

作者对景物有极细密的观察,往往能用精简的笔墨勾画出泉水的情态。文章开始写“至玉泉山麓”,“山根中时出清泉,激喷巉石中,悄然如语。”这三句不但写山根泉水的细小众多,而且已初露玉泉清奇的特点,颇能引人入胜,为下面写裂帛泉作了铺垫。写裂帛泉,说它“水仰射,沸冰结雪”,是先用一二句勾绘出它的声势,以与山根的小泉相映衬。但作者写裂帛泉,重在写裂帛小池的秀丽清奇,这就使文章有了波澜。“见石子鳞鳞,朱碧磊珂,如金沙布地,七宝妆施,荡漾不停,闪烁晃耀”六句,用细腻而精炼的笔触,勾画出小池幽丽清奇的境界。这里没有直接写池水的清澈美好,而是着力渲染池底石子的奇丽。正是由于泉水的清澈和水中石子的相互辉映,在日光下“荡漾不停,闪烁晃耀”,才构成了这个清丽而神奇的境界。下面又写诸泉汇注的山下小溪的澄碧美好,进一步突出了玉泉之水的清奇可爱。写小溪,又特意勾绘出“带拂清波”的垂柳,水中雪白的鱼梁和独木桥,这就和清溪相映成趣,构成富于野致的清幽之境。

写泉,写池,写小溪,一路写来,似乎已把玉泉水的胜境写尽了。因此在写了小溪之后,暂且把笔宕开去写“折而南,为华严寺……”写华严洞、大士洞,特别是写望湖亭远眺,使文章顿起波澜,说明结构运思是很巧妙的。

作者写洞只用简笔带过,而着重描绘望湖亭所见。“其上为望湖亭,见西湖明如半月,又如积雪未消。柳堤一带,不知里数,嫋嫋濯濯,封天蔽日。”他只拣出眺望中西湖风光最突出的湖光和柳色,画龙点晴式地加以描绘。写湖,用了两个各具特色的比喻,写它明如半月,又如大地上未消的积雪;写堤柳,则谓其延伸若带,“嫋嫋濯濯”。绿色清明的柳堤衬映着洁白如月的湖光,一幅如诗似画的西湖远景便历历如在读者眼前了。

这是远望之景。接着,作者又把视线收到脚下的溪壑之间,写“溪壑间民方田作,大田浩浩,小田晶晶,鸟声百啭,杂花在树,宛若江南三月时矣。”这是俯瞰近处,而且实际是收转笔锋,回应前文,继续写玉泉的泉水之胜。只不过是另拓一个角度罢了。“大田浩浩,小田晶晶”,写溪壑间水田的高低错落,灌满春水正待插秧,从高处俯看,或水光浩浩,或晶晶耀目,写得十分生动而有特色。这幅有似江南三月的田作图景,那样明快、秀丽、清新而生机盎然。它与前面玉泉泉溪胜境的描绘,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汇成一整幅玉泉山水的绝妙图画,读来令人爽心悦目,体味到无穷的韵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