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登石笋矼》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曲赋文·登石笋矼》原文与赏析

智 舷

朝上石笋矼,峻削健吾杖。

峰峰若飞来,击破海子浪。

或有犯人形,撤手悬崖上。

上下皆虚空,不知几万丈。

化理不厌奇,濡毫讵能状?

这是一首咏黄山石笋矼的诗,石笋矼在黄山始信峰与仙人峰之间,因石柱林立如笋而得名。古人曾认为,黄山之石笋与雁荡山之龙湫、庐山之瀑布为天下三奇。诗首三句以 “朝”字点出登石笋矼是在早晨,由此可推知,作者登山已非一日,昨晚就宿在山上。“健吾杖”使登山手杖变得强健有力,为使动用法,三字既点出了山之峻峭,亦可令人想见作者游兴之浓,登山劲头之足。接下去三联则写登山所见。“峰峰”二句,将山峰与云海同时写来,共置一画图中,构出一形象缥缈之黄山云海图。“若飞来”形容山之外观形状,即仅见山头不见山脚,实际乃正以山似飞来映衬黄山云海之厚重神奇。清人檗庵禅师 《黄山纪恨》写云海: “其积也厚,则深雪横皦日中,千百峰或没半身,或及肩,亦有只存螺髻黛眉,沐浴银者。”正可与此二句诗比照观看。“击破”二字更为生动传神,云海波浪层涌之状,已宛然出现在读者眼前。如果说此联为总写云海,下联则重在突出石笋,“犯人形”,指石笋形状似人。石笋矼因石笋似罗汉,故又统称“十八罗汉朝南海”。这些罗汉有的站立,有的静坐,有的手拿筇杖,有的手持雨伞,形态各殊,形肖逼真。“撤手”二字则专写陡峭之石笋,与第一联之“峻削”遥相呼应,且比之更进一层。如果说上联为云海总体画面之展示,那么此二句则正为石笋之镜头特写。第四联,作者以“虚空”二字出之,即:写云海其下之深不见底,其上则与茫茫天空联成一片。实际上,在写景状物的手法上又进了一层,因为此“虚空”既是云海与天地连成一体之实写,同时也融入了作者之心灵想象、心灵感受。因为作者乃佛门中人,“虚空”实为作者以佛徒身分,以佛徒之心态视云海波浪层涌,幻化之必然。因此,此二字不惟透露作者之佛徒本色。且已隐含佛教之哲理,也为转入下联之议论作了铺垫。末联作者则由景入情,由情化理,出生议论,发出感叹:大自然造化之妙之奇,笔墨又怎能将它的奇妙描绘下来呢?此其情,实乃为面对大自然之审美感情;如此议论,实乃为大自然之奇妙所折服而产生。

作者首联写早上登石笋矼,中三联写景状物,尾联生出议论喟叹,进入审美感受,步步写来,层层推进,这正是古代诗人写山水诗的传统手法。但此诗之特别处却在于,中三联状石笋并不仅仅写石笋,而是同时亦写云海,以石笋与云海相互映衬,这就显得场面壮观,气势阔大。在此壮阔之画面上再配以石笋“犯人形”之生动镜头特写,就更显出石笋矼之险之奇,也就使全诗具有了非凡之艺术效果。这也就是后人对此诗称誉颇高的原因之所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