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代升天行》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曲赋文·代升天行》原文与赏析

鲍 照

家世宅关辅,胜带宦王城。

备闻十帝事,委曲两都情。

倦见物兴衰,骤睹俗屯平,

翩翻若回掌,恍惚似朝荣。

穷途悔短计,晚志重长生。

从师入远岳,结友事仙灵。

五图发金记,九籥隐丹经。

风餐委松宿,云卧恣天行,

冠霞登采阁,解玉饮椒庭。

暂游越万里,少别数千龄。

凤台无还驾,箫管有遗声。

何当与汝曹,啄腐共吞腥?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我国南朝宋著名文学家,曾被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以“俊逸”称之。

他出身于寒族家庭。“家世宅关辅,胜带宦王城”,他的先辈曾任关中地区的主管官吏,他刚刚成年就在京城做官。不过他的官职不高,曾任侍郎、太学博士、中书舍人、海虞令、秣陵令、永嘉令等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项参军。在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中被乱兵所杀。由于他是“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的人,比较接近下层人民,因此,他的诗文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意。不同于同时代的一般贵族文人的故弄玄言和沉溺山水。“倦见物兴衰,骤睹俗屯平,翩翻若回掌,恍惚似朝荣”他厌烦地看到事物的兴衰,目睹世俗生活的变迁,变化那么快,快得像翻掌,变化那么大,“朝荣夕毙”。他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体验到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疾苦。“厌”字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也为后文作了铺垫,道出他“入远岳”,“事仙灵”的原由。“何当与汝曹,啄腐共吞腥?”这一强劲的反问,抒写出他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他决不同那些小人同流合污,共吞腐腥的决心,鲍照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不愧为南朝文坛的颓靡之风中“颇自振拔”的杰出诗人。

他是一个有抱负的才士,不甘心屈从于当时的门阀制度而要争取政治上的地位。但他在士族豪门的压抑下,在政治上一直是不得志的。他一生中备受封建统治者的压抑和迫害。这种境遇给予他的刺激,也使他产生了宿命论的思想。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他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采取了明哲保身,消极退隐的态度。“穷途悔短计,晚志重长生,从师入远岳,结友事仙灵。”正是他的消极避世,求仙学道的颓废态度的表现。当然,这也是他寒族士人的社会地位所决定,他不能有别的选择。

在诗的表现形式方面、鲍照和谢灵运、颜延之的过于雕琢华辞,堆砌故实,走着不同的道路。他从民歌吸取营养,丰富了诗歌语言,发展了诗歌的表现形式。《升天行》本是乐府歌辞。他借旧题以寄托新意,这不同于陆机的拟乐府,完全是模仿。他的诗融进民歌的风格,创造了生动活泼而又精练新颖的语言。“五图发金记,九籥隐丹经。”他阅读了许多经书。“风餐委松宿,云卧恣天行,冠霞登采阁,解玉饮椒庭。“饿了,以风充饥;累了,靠着青松休息。驾着白云任意在天上驰骋飞行。以绚丽的云霞为冠,登上五彩光辉的楼阁。渴了,解下玉带畅饮芬芳的椒露。诗人以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拜师求道,和朋友一起事奉仙灵的妙境,极富浪漫色彩。“暂游越万里,少别数千龄。”一会儿工夫,越过千里之远;相别不久,尘世间却过了上千年。这里融进了民歌中的神话色彩。“凤台无还驾,箫管有遗声。”虽是典故,但无堆砌之感。使读者想到萧史教妻弄玉吹箫,引来凤凰,又从凤台随凤凰飞去的美好故事,听到他悠美的箫声。感到求仙的生活无比美妙动人。他在诗歌发展史上,堪称“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光鞭”的重要诗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