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籍、寓言故事·野猫与野鸡》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经籍、寓言故事·野猫与野鸡》原文与赏析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数世时,有大丛树,大丛树间有野猫游居,在产经日不食,饥饿欲极,见树王上有一野鸡,端正姝好,既行慈心,愍哀一切蚑行喘息人物之类。于时野猫心怀毒害,欲危鸡命。徐徐来前,在於树下以柔辞而说颂曰:

“意寂相异殊,食鱼若好服,

从树来下地,当为汝作妻。

於时野鸡以偈报曰:

“仁者有四脚,我身有两足,

计鸟与野猫,不宜为夫妻。”

野猫以偈报曰:

“吾多所游行,国邑及郡县;

不俗得余人,唯意乐在仁。

君身现端正,颜貌立第一。

吾亦微妙好,行清净童女。

当共相娱乐,如鸡游在外;

两人共等心,不亦快乐哉。”

时野鸡以偈报曰:

“吾不识卿耶,是谁何求耶,

众事未办足,明者所不欢。”

野猫复以偈报曰:

“既得如此妻,反以杖击头。

在中贫为剧,富者如雨宝。

亲近於眷属,大宝财无量。

以亲近家屋,息心得坚固。”

野鸡以偈答曰:

“息意自从卿,青眼如恶疮;

如是见巢系,如闭在牢狱。”

青眼以偈报曰:

“不与我同心,言口如刺棘,

会当用何致,愁忧当思想。

吾身不臭秽,流出戒德香;

云何欲舍我,远游在别处。”

野鸡以偈答曰:

“汝欲远牵挽,凶弊如蛇虺;

捼彼皮柔软,尔乃得申叙。”

野猫以偈答曰:

“速来下诣此,吾欲有所谊,

并当语亲里,及启於父母。”

野鸡复以偈答曰:

“吾有童女妇,颜正心性好;

慎禁戒如法,护意不欲违。”

野猫以偈颂曰:

“於是以棘杖,在家顺正教,

家中有尊长,以法戒为益。

杨柳树在外,皆以时茂盛。

众共稽首仁,如梵志事火。

吾家以势力,奉事诸梵志。

吉祥多生子,当令饶财宝。”

野鸡以偈报曰:

“天当与汝愿,以梵杖击卿;

於世何有法,云何欲食鸡。”

野猫以偈答曰:

“我当不食肉,暴路修清净;

礼事诸天众,吾为得此聟。”

野鸡以偈答曰:

“未曾见闻此,野猫修净行。

卿欲有所灭,为贼欲噉鸡。

木与果分别,美辞佯喜笑。

吾终不信卿,安得鸡不噉。

恶性而卒暴,观面赤如血;

其眼青如蓝,卿当食鼠虫;

终不得鸡食,何不行捕鼠。

面赤眼正青,叫唤言猫时,

吾衣毛则竖,辄避自欲藏。

世世欲离卿,何意今相掁。”

於是猫复以偈答曰:

“面色岂好乎,端正皆童耶。

当问威仪则,及余诸功德,

诸行当具足,智慧有方便。

晓了家居业,未曾有我比。

我常好洗沐,今着好衣服,

起舞歌声音,乃尔爱敬我。

又当洗仁足,为其梳头髻,

及当调譺戏,然后爱敬我。”

於是野鸡以偈答曰:

“吾非不自爱,令怨家梳头,

其与尔相亲,终不得寿长。”

佛告诸比丘:“欲知尔时野猫,今梅遮比丘是也。时鸡者,我身是也。”昔者相遇,今亦如是。佛说如是,莫不欢喜。



本文出自《生经》的《佛说野鸡经》,西晋三藏法师竺法获译。因译文较简古,文意有多处难解,但大体可以会意,尤其它的情韵优美。采用的是六朝时期江北盛行的子夜相和歌的形式,读之更觉婉转缠绵。全诗采用偈语对答的形式来表现,不仅有利于表情,更利于达意。

在这首寓言诗的前面有一段小序点出了善与恶两个对立面:“大丛树间有野猫游居……于时野猫心怀毒害欲危鸡命。”“树王上有一野鸡,端正姝好,既行慈心,愍哀一切蚑行喘息人物之类。”双方心性不同,接触之中自有一番周折。

野猫本“欲危鸡命”,却以巧言辞令唱道:“从树来下地,当为汝作妻。”野鸡当即回答,也唱道:“仁者有四脚,我身有两足”,在德行这方面我是“匹配不上的”,而且自古来讲鸟与猫“不宜为夫妻”。这回答既婉转,而又明确,表明了两者本非同源,善恶不能合污。野猫见野鸡如此表态,使尽浑身解数,来表示自己的德馨,褒扬野鸡的美德,它们结合后会出现何等的祥兆等等,真可谓巧舌如簧。但是,这种伎俩的目的就为了欺骗,如果对方稍不谨慎,它便可以达到 “欲危鸡命” 的目的。野猫在行骗术上可谓有道,为了使对方相信自己,它运用了多种夸张的手法进行渲染,通过:“吾多所游行,国邑及郡县,不欲得余人,唯意乐在仁。君身现端正,颜貌立第一。”来表达它对野鸡的崇拜;通过“吾身不臭秽,流出戒德香”来表现自己的德馨;通过 “吾当不食肉,暴路修清净”。来表现自己对信念的忠贞。作者运用多种形式的夸张,意在表现野猫的狡诈、伪善、凶恶的本性,使这一形象活脱地立在读者的面前,这种形象的教化要比抽象理论说教更具有说服力。

野鸡的形象是一位先知先觉真神的化身。她语言不多,直抵要害;反应灵敏,针锋相对;不为花言巧语所蛊惑,守信念而不渝。

作者在塑造野鸡时的用墨虽简,但所获得的艺术效果却毫不逊色。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艺术效果,是作者十分巧妙地运用了衬托手法,以繁衬简,使野鸡这一聪明睿智机警善辩的艺术形象鲜明生动,深入人心。这样一位先知不仅能以妙言御敌,而更可贵的是捐弃前嫌劝野猫去恶从善:“卿当食鼠虫,”言语亲切,态度衷恳,这心胸是何等的博大,她究竟是谁? 读者不免疑窦丛生。于是,佛告诉大家:“时鸡者,我身是也。”那时的野猫,就是现在的梅遮比丘。疑云顿散,使读者“莫不欢喜”。从而达到了弘扬佛教目的。

这篇作品在结构布局上就很有特色。诗的首尾不用诗歌形式,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近似后世的 “序”和 “跋”,这种安排对于读者理解正文起到了辅助作用。“序”为唤起读者阅读的兴趣,“跋”可以起到点题的作用,使读者能够知其所以然。

这首诗歌的第二个特色是采用对答唱和的表达形式。“颂”、“偈”统而言之都是唱词,但细分还是有区别的。“颂”,歌颂,颂扬。它是下级对上级的赞誉之词,不可倒置。本诗中也是如此,野猫用颂,而野鸡用偈。“偈”则不然,它是 “中性”的,上下级都可用。它是由梵语 “偈陀”略义而成。译为歌词。一字含褒贬,作者对不同形象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寄寓着崇敬与贬斥的春秋大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