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还山贻湛法师》原文与赏析
孟浩然
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
心迹罕兼遂,崎岖多在尘。
晚途归旧壑,偶与支公邻。
喜得林下契,共推席上珍。
念兹泛苦海,方便示迷津。
导以微妙法,结为清净因。
烦恼业顿舍,山林情转殷。
朝来问疑义,夕话得清真。
妙墨称古绝,词华惊世人。
禅房闭虚静,花药连冬春。
平石藉琴砚,落泉洒衣中。
欲知明灭意,朝夕海鸥驯。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生于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卒於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少好节义,工五言诗,初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张九龄、王维尤赞赏之。王维还将浩然邀入内署论诗,正谈论间,忽然玄宗皇帝驾幸,王维将浩然引见玄宗。帝问其诗,浩然自诵近作,诵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句,帝不悦,言道:卿不求仕,朕何尝弃卿,奈何诬我?”因命放还南山,以布衣终。(唐书本传)
诗题“贻湛法师”,这位湛法师,疑即僧湛然。湛然为唐代高僧,天台宗九祖,与浩然友善。湛然原为儒家弟子,20岁入左溪玄朗之门,学习天台宗教义。玄朗死后,以中兴天台宗自任,提出“无情有性”说,认为天地间木石等无情之物,也是有“佛性”的,发展了天台宗的教义。浩然受湛然影响,为诗多求禅理禅趣。严羽说:“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甚远,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并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严羽以禅喻诗,认为禅道与诗道原有相通处。将诗道融入禅道,于诗中寻求佛理禅趣,认为这是浩然诗超过韩愈诗的地方。严羽此论,的确抓住了浩然隐逸诗多佛理禅趣的特点。这一特点,在此诗中也是很突出的。
“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无生理;佛教关于,世间万物都是无生无灭的教义。佛教认为世间万物无生无灭的。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小的时侯就听说过佛教关于世间万物无生无灭的道理(教义),并常常用这个道理来观察自己。开头二句,表明诗人对佛教教义中的某些观点还持一种慎重的保留态度。
“心迹罕兼遂,崎岖多在尘。”心迹:心意事迹。心谓心意,迹谓事迹。尘:尘世。意思是说:心与事很难两者都如意,道路与人事的崎岖,原因在于人生活在尘世。
前四句收结为用佛理观察人生,指出道路的崎岖和人事的烦恼,其原因都是因为人生活在尘世间。这就为下面诗中所创造的远离尘世,与湛然法师相处无间的自然平淡而又是极为自由闲适的生活,作了铺垫。
“晚途归旧壑,偶与支公邻。”旧壑:隐士所居住的地方,此处似指鹿门山。支公:晋时僧人支遁。善清言,有道高僧,生前就负盛名,人称支公。后世又以支公泛指高僧,这里似借指湛法师。意思是说,晚上很晚才回到隐居的地方,无意中恰好却与高僧湛然为邻居。“偶与”二字用得极好。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随意。心不恬静到极点,情绪不淡雅到极点,不能言此。
“喜得林下契,共推席上珍。”林下:隐士所居的隐逸之所。席上珍:用席上珍贵美玉,以比喻人的美好才德。《礼·儒行》:“儒有席之珍以待聘。”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很高兴能与湛法师结为林下契友,相互称赞对方美好的品德。“推”字极富深意,将二人淡泊功名富贵,相互谦让的恬淡友好之情,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念兹泛苦海,方便示迷津”。苦海:佛教语。佛教认为,人生在世,苦痛无边无际,有如大海,故称苦海。迷津:佛教语。佛教认为,人在色、欲、无色三界及六道轮回中,往往迷失方向,需赖慈航济渡,方才能找到正确道路。方便: 佛教语。指为 “度脱” 众生所采取的各种灵活方法。这两句,是诗人对湛法师的请求。请求湛法师以慈悲为怀,如慈航菩萨渡众生那样,指示他 “度脱” 众生所采取的方法,使他早日脱离苦海。这两句诗,表明诗人急切地希望在佛理禅道中求得解脱的心情。
“导以微妙法,结为清净因。”微妙法:精微奥妙之法,指佛理。《无量寿经》: “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导: 开导。清净: 佛教语。佛教称远离恶行与烦恼的境界为清净。《俱舍说》: “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因: 因缘。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湛法师于是用佛教的精微奥妙之法对诗人加以开导,使诗人远离一切恶行烦恼,与清净结为因缘。清静无为,也是道家的微妙大法。在这一点上,佛道又是相通的。
“烦恼业顿舍,山林情转殷。”烦恼: 佛教称身心为贪欲所困惑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景德传灯录 ·宝志 ·大乘赞》: “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业 “梵语”羯磨”的意译。佛教认为,在六道中,生死轮回是业已注定的。其善性恶性必感苦乐之果,谓之业因。业包括行动、语言、思想意识三方面,称之为身业、口业、意业。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从思想上,语言上、行动上消除身心困贪欲而产生的困惑,山川风物一下子也变得殷勤多情,物我为一。惠能 《坛经》说:“识心见性,自成佛道。” 意思是说,人如果认识到本心,发现真性,便自然成佛了道。在禅宗看来,达到这一境界的标志就是万物同一,梵我同一,心物同一,一切皆空。“山林情转殷”句,包含着无数佛理禅趣。山林本来是无情之物,但只要心领神会,融汇贯通佛理禅趣,心物同一,本来是无情的,静止的死的东西,一下子充满生命,充满感情。这境界,不同于西方哲学美学家所讲的移情论,个人感情移注到物上去,而是主体去拥抱大自然,使自然和物充满着生命与感情。以上四句,是湛法师向浩然宣扬佛理真谛,以及诗人领会了事物中所蕴含的佛理禅趣后所获得的愉悦的身心感受。
“朝来问疑义,夕话得清真。” 疑义: 诗文或佛理中难以理解的地方。陶渊明 《移居》诗: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里指佛理。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早上因为对佛理有疑义而向湛法师请教,晚上听了湛法师一夕话,才算是明白了佛理真谛。清真:清洁纯真,意犹真理,这里指佛理真谛。以上,写诗人因物悟道,得湛法师指点而渐得佛理真谛的过程和心理感受。
“妙墨称古绝,词华惊世人。”妙墨精妙的书法。词华:诗文文采。此二句写湛法师,说他书法极妙,古今少有,诗文也时有惊人之作。李梦阳说: “妙墨以下,便不称,虽李杜其古诗亦皆前密而后散。”指出 “妙墨”以下诗意有散乱的毛病。李梦阳没有去找诗致“妙墨”以下显得散乱的原因,只是以
李白杜甫这样的大家也难免于此病而为之辩护。我们认为,“妙墨”以下显得散乱的原因,在于诗至此而加进湛法师事,同时写两件事,主题显得不集中。
“禅房闭虚静,花药连冬春。”禅房: 僧人居处。意思是说,湛法师住在虚远幽静的禅房里,养花种药,一年不断,很少与人接触。“闭”字用得高妙。只此一字,便写尽湛法师居处的绝少尘世搅扰,幽明清空的意境,自得佛理禅趣。
‘平古籍琴砚,落泉洒衣巾”。藉: 本为坐卧其上的意思,这里用于琴砚,为陈列义。意思是说,琴砚随意陈理在平磨的石几上,飞泉的水滴,无意中洒落在衣巾上。一切又都是那么自然,那么漫不经心。这似乎在说湛法师深得佛理禅趣,已经完全摆脱物的束缚,达到梵我合一,心物同一,清静无为的最高的禅宗境界了。
“欲知明灭意,朝夕海鸥驯”。明灭意:生与灭的道理。这里指摆脱烦恼,求得长生的佛理。驯:顺服。《列子 ·黄帝》: “虽虎狼雕鹗之类,无不柔顺者。”这两句诗意思是说,要想知道生与灭的佛理,摆脱尘世间的烦恼,就要像海鸥那样驯服。一切顺应自然,与世无争。这最后一句,似乎是诗人追求佛理禅趣全过程的自我总结。
通观全诗,诗人将禅宗境界与尘世生活作对比,在湛法师的点化下,终于摆脱物的羁绊,求得 “物我为一”,“梵我合一” 的禅的境界,从而寻求到无穷佛理禅趣。
浩然这首诗,除了上面所说的饱含着无穷无尽的佛理禅趣外,在写作上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纯朴、自然、清新。事情经过,顺叙写来,有头有尾,思想脉络,极为清晰自然,毫无雕琢、斧削的痕迹,有水到渠成之妙。方回评孟诗 “句句自然,无刻画之迹”。这一评语用于本诗也是非常恰当的。语言既清新,又经过锤炼,如前面分析的 “推”字,“闭”字,“偶与”二字,这些字看似平常,却寓意深刻。
作为禅理诗,最忌艰涩、呆板。此诗中的佛理禅趣,无一字明言,全从闲谈疏豁、悠然自得的情趣中显露出来。读浩然此类禅理诗,使人感其 “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净,真彩自复内映。” (胡震亨 《唐音癸签》)这成绩的取得,又不能不说是诗人得之于佛理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