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黄昏
〔罗马尼亚〕巴科维亚
阴沉沉的、金属般的、冬天里的黄昏,
白皑皑的平原,辽阔而又呈球形,
一只大乌鸦叫嚷着从远景上飞过来,
在地球的直径上切断天的边界线。
适逢其时的树木冰装雪裹仿佛水晶,
但愿销声匿迹的渴望在啜我饮我,
就是那只大乌鸦,又默不作声地飞回去,
在地球的直径上切断天的边界线。
(蓝烟译,选自《春天最初的微笑》)
【赏析】
金属般沉重的天空,白皑皑的平原,冰装雪裹的树木,一只大乌鸦时而啼叫、时而沉默地飞来飞去,孤独的诗人在这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被压抑得几乎喘不过气,甚至由此生出一种销声匿迹的渴望……这,便是《冬日黄昏》一诗为我们提供的阴森可怖的画面。
作者乔治·巴科维亚(1881—1957)是在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下开始创作的,尽管他的作品不属于罗马尼亚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却以哀愁的折光,出色地反映了他置身其间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及那个铅一样沉重、暗淡的时代。
《冬日黄昏》一诗的视角建构在一个荒原般的背景上,且以冬日黄昏为切点,翕张出一种世界末日的气氛。联系诗人一贯的创作特色,可以断定,此诗无疑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没落气象的象征图示,而诗人所产生的强烈的希求销声匿迹的渴望,则表明了他对这一冷酷所在的极度厌倦和弃绝。诗中唯一具有生命动态的,是那一会儿“叫嚷着从远景上飞过来”、一会儿“又默不作声地飞回去”的“大乌鸦”,而它的唯一活动,则是“在地球的直径上切断天的边界线”。“大乌鸦”的反复出现,无疑是作为一种不祥之兆,显现着世纪末的情调。近年学术界有人以喜鹊文化指称中国文化,以乌鸦文化指称西方文化,读罢此诗,叹哉斯言!
(任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