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躺在这春天的小山上,
白云变成我的翅膀,
一只小鸟在我前面飞。
啊,告诉我,孤独的姑娘,
你在何处,让我留在你身旁!
可是你和风,你们都无家可归。
我的心开放,像向日葵一样,
在爱与
希望中
向往而舒张。
春天,你有何憧憬?
我何时能安静?
我看到白云移动,河水奔腾,
太阳的金色的亲吻
深深渗入我的血中;
我这奇妙地醉醺醺的眼睛
好像进入睡梦之中,
只有我耳朵还在倾听蜜蜂的嗡鸣。
我左思右想,想得很多,
我在憧憬,却不知憧憬什么;
一半是忧,一半是喜;
我的心,哦,我问你,
在金绿的树枝的阴暗里
你在织着什么回忆?
——往昔的不可名状的日子!
(钱春绮译)
【赏析】
默里克善于用细致的语言描写大自然,以此叙述个人的生活,抒发内心的感受,风格自然,情感真挚,音调优美。这首创作于1828年的《在春天》,集中体现了诗人借景抒情的诗歌特色。
古今中外写春天的诗并不鲜见。大多数诗人都写春天的万物复苏、春天的勃勃生机和春天的绚烂多姿,以及春天带给人的喜悦、希望和活力,但是我们在默里克的《在春天》里,却感受不到春天的这些气息。默里克眼中的春天,尽管也阳光明媚、白云飘荡、小鸟高飞、河水奔腾、枝叶含翠,却无法让他获得“安静”,更无法抚平他的爱情创伤。
全诗共分四节,在整体上完成了一个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的情感诉求过程。诗人首先开门见山地向我们交代,他躺在“春天的小山”上,想起了“孤独的姑娘”,于是让白云化成他的翅膀,让小鸟飞在前方引路,去寻找心上人的踪迹,然后留在她的身旁,共享爱情的佳酿。与此同时,诗人也明白晓畅地告诉我们,美好的期待背后是注定的失败,因为“孤独的姑娘”和飘摇不定的风一样,都“无家可归”。既然心上人没有固定的落脚点,那么诗人怎能找到她的芳踪?然而,诗人并没有因为寻不到心上人的踪迹而消沉沮丧。他的心灵之花,在春天的召唤下“开放”,在“爱”与“希望”中“向往而舒张”。伴随着春天的活力,诗人的爱情也在绽放,在充盈。当诗人迫切地询问“我何时能安静”的时候,他事实上还是满怀激情地寻找着心上人,渴望与心上人相伴,渴望获得真正的情感满足。
在盲目地寻找、孤独地寻找、无望地寻找之后,诗人渐渐意识到寻找的结果必定是一场空。他最终选择闭上“醉醺醺的眼睛”,进入“睡梦”般的冥思遐想之中。虽然他的耳朵还能够听到“蜜蜂的嗡鸣”,但是闭合的双眼已经将他同外部世界隔绝,帮助他从充满了烦恼和忧伤的客观现实中挣脱出来。他“左思右想”,“想得很多”。他想到了未来,“却不知憧憬什么”;他想到了往昔,那些“不可名状的日子”交织着他的爱恋。在这里,无论是指向未来的“憧憬”,还是指向往昔的“回忆”,都为诗人呈现了一个可以慰藉心灵、享受“安静”的世界。
诗人在现实世界中因为找不到“孤独的姑娘”而焦虑忧伤,却在“憧憬”和“回忆”的内心世界里获得了“安静”。这种情感诉求方式和神秘主义倾向,恰恰是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特质。德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们认为,现实生活如此丑陋,如此不和谐,如此混乱和庸俗,只有借助心灵世界的幻想和梦境才能自由地舒展,才能创造真正的美、永恒的美。从这个角度而言,“孤独的姑娘”与其说是诗人的心上人,倒不如说是诗人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份理想,在现实世界“无家可归”,却在心灵世界生根发芽了。
(蔡海燕)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