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云:“俗称女子不宜为诗,陋哉言乎!”如稍加留意,不难发现文学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即于男性作家之外,还长期存在着一个以闺阁为中心的女性作家群体,尽管她们的才华限于当时体制及话语权的问题,长期被男性作家的锋芒所遮蔽,但她们的才华仍如雨后彩虹,于短暂瞬间惊艳了时人并令后人所钦敬,明初周藩宫女夏云英即是其中一位。
夏云英,山东莒州(今山东莒县)人,早年事迹阙如,据宪王朱有燉所作《夏云英墓志铭》(《诚斋录》卷四)略知,云英自幼聪慧,“五岁能孝经,七岁学佛,背诵《法华》《楞严》等经,琴棋音律,剪制结簇,一经耳目,便皆造妙”。此后诸如清代彭际清《善女人传》、徐《本事诗》皆从此说。云英家世,《墓志铭》云,其“祖任济南卫千户,世为令族。父亨,任通州卫指挥佥事,娶杨氏女,生宫人”。另据《端清阁诗序》:“夏氏讳云英,通州卫指挥亨之次女,祖居青州府莒州人。”知夏氏母姓杨,云英为夏亨次女。夏亨,官通州卫指挥签事。通州卫,按,明代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一府设所,几府设卫。通州卫初设于吴元九年,《明太祖实录》卷二五载是年九月癸卯“置金吾左、金吾右、虎贲左、虎贲右,及兴化、和阳、广陵、通州、天长、怀远、崇仁、长河、神策等卫”。洪武三年正月庚子“置通州卫指挥使司,以安吉卫军隶之”(《明太祖实录》卷四八)。永乐迁都后,通州卫与燕山前、左、右等诸卫俱为朝廷亲军(孙承泽《天府广记》卷五一)。作为亲军,通州卫内设正三品指挥使一人,从三品指挥同知二人,正四品指挥签事四人,且多“以恩荫寄禄,无定员”(陆容《菽园杂记》卷四)。夏亨为四品指挥签事,职位较高,或亦出于“恩荫”,朱有燉言夏氏“世为令族”可证。惜夏亨生平明代史料文献如《明史》《明实录》《通州志》皆未见载。新修《临沂地区志·古代人物传》云:“夏亨,又名夏鼎,生平善书画,尤擅长白描。云英自幼随父读书,十岁即能诗文、书画,并通琴棋音律,才女之名著闻全州。夏氏卒后,夏鼎悲伤过度,不久病死于莒城文昌阁僧舍。”而《莒城史话》“文昌宫”条载:夏鼎“偕其才女云英曾居此设帐讲经、传艺”,“因云英才艺超群”,被选为周宪王宫人,“在此骨肉分离”(刘树芬等《莒城史话》,山东地图出版社2002年版)。似乎云英入宫迫于无奈,夏鼎则俨如困顿场屋郁郁而终的一介寒儒,与宪王所载方枘圆凿,去之甚远,不知编纂者所据,大误。
事实上,明代宫人制度沿自隋朝,入宫需经过层层筛选。云英能够进入周藩,的确得益于才德。夏氏“生而聪慧异于寻常”,其才已如前述。宪王言夏氏“年十三,以才德选入周府,为周世子宫人”(《墓志铭》)。其中“周世子”即周藩宪王朱有燉,朱氏于洪熙元年十月袭封周王,故云。夏氏十三岁入宫,其入宫时间,据《墓志铭》云,“宫人生于大明洪武二十八年五月八日,卒于永乐十六年六月十九日,享年二十四岁”,夏氏生卒年甚明,并不像某些学者所言“不详”(刘刚《中华节令风俗文化》“明夏云英《立秋》”条,沈阳出版社2013年版)。夏氏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出生,十三岁入宫,下推十三年,其时当在永乐五年,即公元1407年,是年朱有燉二十九岁。
入宫后,云英“孝敬雍睦,小心谦顺,众皆称之。父母眷爱,恩同己出”。“初,司香药,观医书,颇明其理。后掌图史,终日读书,手不释卷”(《墓志铭》)。兹按,明制:朝廷及藩王宫廷设六局二十四司,由宫人职掌。其中尚食局领四司:司膳、司药、司酝、司;尚仪局领四司:司籍、司乐、司宾、司赞。云英初入宫年龄尚小,然因家教甚好,于偌大王府深得人心,颇受宪王父母“眷爱”。入宫不久,或即充任周藩王府尚食局女官,后改职尚仪局。朱有燉博学工书,尤爱文墨,云英聪慧好学及对文学的喜爱,无形中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感情日增,以至学者认为,朱有燉身边不乏女人,而最爱则是夏氏(赵晓红《天潢贵胄,北曲大家——明初皇室戏曲家朱有燉》,《明代南京学术人物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宪王深爱夏氏,才学以外,德、貌亦很重要,甚至可以说,德更为宪王看重。在《题夏氏端清阁》一诗中,宪王写道:“惟顺惟贤德之固,惟才惟色恩之坚。世人得一尚可羡,尔皆有之岂非天。”《墓志铭》亦云:“古称贤妇惟德为先,才则次之,色又次之,若宫人,可谓全此美矣。”夏氏之美,“姿色绝伦,淡妆素服,虽仙姝不足多也”。而其德,不仅“居宠能畏,无骄慢志”,也且“正色端操”,贞顺谦和。德、才、貌集于一身,在宪王看来,几近完人。故嘉靖十二年敬斋重刻宪王诗文集《诚斋录》于《题夏氏端清阁》一诗批曰:“如夏氏者,真是闺房之福。”
生活中,夏氏恪守妇德闺训,几近亦步亦趋。可贵的是,夏氏能够推己及物、及人,将妇德转化为对生命的尊重,铭云:“余尝令咏鹘诗,宫人乃以箴进,戒余勿伤生,乞令纵之,以全令德,其言甚忠厚也。”朱有燉宅心仁厚,对女子抱之以同情,其杂剧不仅以现实主义笔法塑造了大量下层受侮辱、受迫害的女性形象,表现了她们于爱情道路上执著坚贞的品质,而且还以虚幻浪漫的手法描绘了诸多幻形入世、美丽端方的花仙神女。凡此可见,后人斥责有燉“视女性为玩物”或反映了庸俗的贵族阶级的审美趣味等等皆系无根之谈。这不仅体现在剧中作者对女性同情、赞美与欣赏,更在于宪王临终之前违背祖训上书朝廷要求“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母者,遣归”(《明史·诸王列传》)。历史上,人殉制度以残忍著称,唐朝迄明前近于废除。明朝甫立,人殉之制死灰复燃,程嗣章《明宫词》“掖庭供奉已多年”下注:“初,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明会要》卷一七亦载:“初,太祖崩,宮人多从死者。历成祖、仁、宣二宗皆用殉葬,多者至数十人。”朱元璋疑心颇重,为防祖法改易,曾下诏敕谕礼部臣下,后世子孙“敢有言改更祖法者,即以奸臣论无赦”(《皇明祖训·序》)。有燉要求废除人殉,风险之大可以想见。祝允明《前闻记》云:“我朝自太祖以来,皆以妃嫔殉葬,至景泰之薨犹然。迨英宗遗诏始革,自是累朝皆从之。呜呼!英庙之仁至矣。”人殉实由英庙革除,然无宪王临终上书,英宗是否革除尚很难说,故清人赵翼有言:“帝(英宗)之除葬,盖本于有燉之奏也。”(《廿二史札记》卷三二)甚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勇气、魄力,虽然与其对女性的一贯态度有关,但夏氏平日规谏亦当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云英于永乐五年入宫,前此一年,即永乐四年(1406),朱有燉正妻吕氏去世。吕氏为兵马指挥使吕贵之女,《太祖实录》卷二三六载洪武二十八年“二月乙丑丙戌,册兵马指挥使吕贵女为周世子有燉妃”。《诚斋录》卷二存《挽诗》一首,所挽何人未详,然据该诗首句“十载糟糠结发初,心诚志一性全孚”,所谓“十载糟糠”,联系二人结婚及吕氏逝世时间,前后恰为十年,故此诗所挽当为吕氏。吕氏为宪王第一任王妃,自然称得上“糟糠之妻”。诗中“可怜白鹤归沧海,不见青鸾到碧梧。花柳精神随处有,松篁节操古今无。谩将几点凄然泪,洒向红绡烈女图”云云,足见宪王与吕氏感情之深。铭云:“昔自妃吕氏薨后,余不更娶,但以家事付之宫人,宫人治家严整,一遵妃之仪范,故内外安之,家道清吉。”吕氏死后,宪王并未旋即续娶,这在明代藩王中并不多见。迨至宣德元年五月“周王有燉奏妃位久虚,无以相祀事”(《宣宗实录》卷一七),才上书为巩氏请封,期间妃位空虚长达近二十年。二十年,时值有燉28岁至48岁间,亦系人生最可宝贵的阶段。其间虽有夏氏在焉,而其一生从未“僭越”为妃,可见吕氏于有燉心中地位之重。夏氏治家“一遵妃之仪范”既是对吕氏的尊重,亦是与宪王心灵相契进而体谅理解乃或缓解其精神苦痛的举措。盖因夏氏“情性端正,德行温良”,且“才高智广,处事明敏,又好之言,规余过失,聪明过人”。吕氏死后,夏氏不仅成了宪王最为亲近的女人,其过人的才能也促使其很快担负起王妃的职责,深受宪王信赖,“每有难决之事,问之,皆条对明白,识见高远”(《墓志铭》),在所作《端清阁诗序》中,宪王写道:“自妃薨后,委以治家,严敬齐整,内外称服,闺门清吉,实余良佐也。”
夏氏才德貌“全美”,可谓宪王最为理想的王妃人选。然天不假年,二十二岁患疾。加之其“七岁学佛,背诵《法华》《楞严》等经”,慧根善缘甚深,于日常即“留心内典,甘澹泊,尚清净,凝神定志”(《书〈夏氏赞法华经偈〉序》),对《法华》诸经讲生、老、病、死所谓人生四苦颇为了悟。夏氏病后,“遂欲闲静,恳求为尼,以了生死”,并授法名“悟莲”,“遍观佛典,精进修持,尝诵《楞严经》,至《清净》无漏”(《书〈夏氏赞法华经偈〉序》)。所撰《夏氏赞法华经二十八偈》,颇得“法华三昧者矣”(《墓志铭》)。在历经养病与学佛两年之后,也即永乐十六年(1418)六月十九日,这位陪伴宪王十二年的女人还是与世长辞。临终前,夏氏女使致其语于宪王:“宫人属纩之顷,遗言令启于殿下曰:‘妾自幼入宫,得奉巾栉,于今十二年矣。不幸造物者各有定数,今妾将危,是有生之常理,愿殿下勿致忧恸,以慰二亲之怀。然妾平生侍于殿下,掌职图史,钟爱逾人,倘殿下哀矜,愿赐一言于墓首以垂不朽,是妾生死皆荣幸莫大矣。’”(《墓志铭》)
夏氏离世无疑是吕氏死后对宪王最大的刺激,甚或超过前者。在今存嘉靖本《诚斋录》中,注明悼或挽夏氏之作甚多,如卷一《挽诗》,下注“永乐十六年为夏氏作”。他如《诚斋录》卷二《偶成悼亡为夏氏作》《忆夏氏》《漫兴》其三“仙人何处访遗踪”(钱谦益《列朝诗集》乾集下“周宪王”条,清史梦兰《全史宫词》题署“云英诗”,首句作“云英何处访遗踪”),卷三《有怀》,卷四悼亡詞如《菩萨蛮·秋夜》《鹧鸪天·红绣鞋》等。诸如所云“一段最伤情,丹青画不成”(《菩萨蛮·秋夜》)、“仙已去,事犹存,阳台何处访朝云”(《鹧鸪天·红绣鞋》)、“肠断端清楼阁里,墨痕烛炧尚重重”(《全史宫词》“云英诗”)等等,意绪凄凉,词旨悲苦,曾永义言宪王对于一位宫女“钟情如此之深,死后如此眷恋,也惟有真性情才能写出真性情的文学”(《明杂剧概论》)。甚不妨言,宪王与夏氏虽无夫妻之名,然两情相悦处,却已超出主仆关系而具有夫妻之实,以“宪王的‘内人’”(傅乐淑《元宫词百章笺注》)称之,看来亦无不妥。
夏氏“学余则喜吟诗”(《端清阁诗序》),其著述宪王《墓志铭》载有“《端清阁诗》一卷,著《女诫衍义》一部,作《法华经赞》七篇”。《女诫衍义》系夏氏读班昭《女诫》一书心得,为女教之书。《法华经赞》为夏氏学佛所作。唯《端清阁诗》一卷为夏氏文学著述。而所谓“端清阁”者,乃夏氏“暇日,因取班娅《女诫》‘正色端操清静自守’之义”(《诚斋录》卷一《题夏氏“端清阁”》诗序)为其居室所题之名。夏氏以“端清阁”作为诗集题名,内容不难测知,即“初则清新雅正,后则明达了悟”,要之,皆“清正忠厚之语”(《端清阁诗序》)。“夏氏以偈别众,奄然而逝”,序云所“遗诗稿一小册”者即是集(《端清阁诗序》)。可见,《端清阁诗》为夏氏遗作,“因寿诸梓以见治世之音”,说明此集系宪王汇编刻印,夏氏生前并未付梓行世。惜乎集中作品散佚殆尽,后人难窥全豹。其诗歌数量,宪王序称,集中收夏氏诗“六十九篇”。清查继佐《罪惟录·闺懿列传》卷二八“夏云英”本传“计六百六十九首”,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七所载与宪王同,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八著录“六十四首”。《端清阁诗》系宪王亲编亲刻,真实可信。查、黄递相转录,所载有误,查氏尤甚。
《端清阁诗》虽佚,夏氏部分诗作经由明末清初所编诗文总集留存下来,如清初钱谦益《列朝诗集》“闰集”第四收其诗三首,分别为《立秋》:“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宝鸭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空侯。”《雨晴》:“海棠初种竹新移,流水潺潺入小池。春雨乍晴风日好,一声啼鸟过花枝。”《秋夜即事》:“西风飒飒动罗帷,初夜焚香下玉墀。礼罢真如庭院静,银高照看围棋。”清王端淑《名媛诗纬》卷一、周寿昌《宫闺文选》卷二三收诗与之同。袁枚《随园诗话》卷一论文章流播与创作关系云:“自古文章所以流传至今者,皆即情即景,如化工肖物,着手成春。”夏氏三诗情融景中,景含情致,“情景相触而莫分”(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确如化工肖物,感人至深。学者论夏氏诗“手法细腻,风格清淡娴雅,有宋人之韵”(沈立东《中国历代女作家传》,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年版),的非虚言,洵为一代才女实不为过。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